“小修小补”,将群众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便民综合体——天泽祥鲜汇生活超市,十几个店铺沿过道有序分布:修鞋、修表、配钥匙……各类“小修小补”服务应有尽有。(8月4日 中国新闻网)
居家过日子,“小修小补”少不了,这既是一种物尽其用的良好习惯,也是一种厉行节约的可贵品质。曾几何时,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时常响起,街头巷尾的修理摊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城镇生活的一部分,不仅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而且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小修小补”,将群众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据报道,北新桥街道的综合体建成后,在街道社区的协调下,很多从事修鞋、配钥匙、改衣服的小店相继进驻。为了让入驻商户稳定下来,街道为经营者提供申请补助、租金优惠等帮扶政策。多方努力下,各类“小修小补”生意稳定,便民综合体的业态种类愈加丰富。
生活中,一旦碰到拉链坏了、鞋子开胶等情况,附近的“小修小补”摊点就能帮上大忙。“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生活所需。这类业态,一端连着普通百姓,有益于便利消费、服务保障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另一端连着众多个体工商户,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此外,不少“小修小补”从业者在长期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渐渐融入社区人际网络,成为搭把手、救个急的“老邻居”。从这个意义上说,随处可见的“小修小补”摊位,也体现着社区的人情味。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漂亮了;可另一方面,街头小摊都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找不到了。究其原因,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不干这一行了。
“小修小补”的背后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大民生问题。人民群众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一座城市的兼容并包不仅体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上,“新”的城市是人们向往的远方,“旧”的摊位也是人们无法抹去的回忆,一座有烟火气的城市才是最能给予人们温暖的停靠港湾。(文/文君)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