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热”背后的冷思考

袁航

科普图书、科普视频、科普课堂、科普研学、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科普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全民“科普热”不断升温,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正在加快拉近。

科普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科普热”的涌现,从侧面也折射出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因此,提升科普成效,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是我们必须答好的课题。

但也要看到,持续掀起的“科普热”背后,一些问题也需要冷静思考。如一些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一些科普产品质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科普宣传照本宣科、“说教味”重等,给当前的科普工作增加了不少挑战。做好科普工作,既要有优质丰富的内容,也要搭配喜闻乐见的形式。

优质丰富意味着科普内容不仅要有量,更得有质。一方面,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精彩纷呈的科普展览、报告、活动等,把更多科学内容送到公众身边;另一方面,也要打击以科普名义贩卖焦虑、传播伪科学等行为,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科普能否被大众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只有把“高大上”的前沿科技、重大成果等讲得可知、可感、可触,才能点燃公众科学热情。从具体实践来看,必须改变正襟危坐、“板着面孔”的老一套科普宣讲,真正从受众出发,应用好各种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场景,让科普多些春风化雨、娓娓道来。

此外,各类科普活动也要注重常态化开展,不能只靠几场活动“一阵风”完成任务,应把各类活动联动起来,营造处处有科普、时时有科普的良好氛围,真正让科普热起来、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