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救助”服务“大民生”,烟台助力反复流浪老人安稳返乡

流浪乞讨人员的回归稳固是救助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全国首批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之一,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加速推进救助管理区域“一体化”,不断完善救助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救助服务水平,将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稳固工作前置,让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即安。近日,一位先后被救助65次的79岁流浪老人被中心工作人员护送回乡。

在精准高效“网络一体化”中“早发现”

为完善救助服务网络有效形式,2023年,烟台市民政局在全市推行“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今年以来,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制发《烟台市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方案》《烟台市“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实施细则》,构建“1+15+187+7209”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即1个区域中心站、15个区市救助分站、187个救助点和拥有7209人的救助信息网格员队伍,让救助服务网络更细密、更牢固、更灵敏,实现城乡救助服务网络一体化全覆盖。

“我昨天刚来到烟台,今天就被你们找着了!”日前,正准备再次流浪乞讨的孙某看到该中心工作人员时说。孙某今年79岁,离婚多年和孩子也失去联系,平日靠流浪乞讨、捡拾废品为生,每次劝导其进站接受救助,他只是短暂停留一天半日便强行离站。自2016年以来,孙某先后被救助65次,2次被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护送返乡,但是每次不久后又重新回到烟台。

考虑到孙某年龄越来越大,为了他的健康安全,该中心将其纳入救助服务“网络一体化”关注的重点对象。

在统筹协调“供给一体化”中“主动救”

为优化救助服务供给有效路径,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提高资源集约化水平,将政策、资源向下倾斜,搭建集“甄别寻亲”“医疗转介”“接领送返”“落户安置”综合处置平台,推行“24×7”“物质+服务”全天候多角度站内照料模式及“社工+”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社工介入、社会融入等多维度救助服务,畅通城乡救助服务供给一体化路径。

鉴于孙某的特殊情况,该中心工作人员格外关注他,积极主动开展动态跟踪服务。

“大爷我们又来啦,你饿不饿?冷不冷?跟我们回去吧,洗个澡,换换衣服······”工作人员每次见到孙某都会关切地询问其身体状况。面对孙某的倔强固执,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亲情化服务,耐心倾听他的诉求,热情解答救助政策,关注他的吃穿冷暖并发放生活物资,还运用“社工+”对他开展个案管理,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

在服务多元“保障一体化”中“长跟踪”

为提升救助服务保障能力,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打造全市救助管理调度指挥平台,统筹开展业务指导、培训学习、政策研究等工作。探索科技赋能新路径,探索建立“监测平台”,实时线上“云回复”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提高区市救助能力,提升城乡救助服务“保障一体化”水平。

为防止孙某发生意外,该中心及时联动孙某活动区域的民政部门、街道和社区,并发挥救助信息网格员作用,前移救助阵地,通过“云回复”及时掌握孙某情况,并做好救助应急预案。每逢天气变化,该中心街面巡查小组、属地民政部门、街道都会前往孙某住处巡查探望,关心其生活及身体状况。

在长期跟踪服务中,孙某的态度逐渐缓和,并表达出回家意愿。

在提质增效“制度一体化”中“回归稳”

为救助管理提质增效,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制定权责明确、规范标准、覆盖全面、细节完善的工作指引,为工作开展提供标准和规范。同时,探索推进救助管理制度和其他民政内部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联动司法、公安、城管等部门,推动救助管理融入社会治理,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为彻底解决孙某长期流浪问题,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主动作为,积极与其家乡的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对接。经过两地民政部门的不断努力,工作人员成功帮助孙某办理了低保、医保等手续,确保他此次返乡即安稳,回归即稳固。

2024年10月21日,在该中心护送小组陪护下,孙某踏上了返乡之旅。一路上,工作人员与他拉家常、谈心,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及时回应需求。

顺利到达目的地后,护送人员办理完交接手续即将离开时,孙某突然拉住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谢谢”!护送人员既错愕又感动,这句话是对他们长期工作以来的最好肯定。

接下来,烟台市将以对标先进、创优争先的坚定决心,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流浪乞讨等困难群众,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通讯员吴洪洋薛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