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匠心护航——探索治理超限超载车辆的“沅陵模式”

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隆冬时节,走进沅陵城乡,只见主次干道破损路面修缮一新,大货车载货通行规范有序。这是该县加强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带来的喜人变化。

超限超载危害猛于虎。治超工作是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治标之举、治本之举,更是满足经济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今年来,沅陵将治超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技化水平全面提升,货运车辆超限超载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截至目前,全县普通公路超限率控制在0.4%以下,高速路口超限率控制在0.5%以下。

宣传先行, 营造治超浓厚氛围

沅陵公路里程达6000多公里,县规模以上货源企业13家,货运车辆580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治超工作出现了新变化、新形势。

沅陵县委、县政府把治超工作摆在事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护公路安全畅通的重要工作来抓。进入沅陵境内,在县城主要进出道口、各集镇路段,“超载超限,害人害己”之类的宣传标语和横幅随处可见,依法治超的氛围浓厚。

按照有关要求,沅陵县治超办组织执法人员利用流动宣传车,深入公路沿线乡镇、源头企业、在建工地等场所走访,发放治超宣传资料,广泛宣传超限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使超限超载的危害性家喻户晓,整治措施众所周知。

同时,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和宣传讲座,结合典型案例,向企业管理人员、驾驶员现场解答货运热点问题,提高企业经营者治超管理水平,使驾驶员充分认识超限超载的危害性、治理的必要性和相关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今年以来,沅陵县共出动宣传车辆60余台次,上门送法20余次,举办宣传讲座10次,发放治超宣传资料6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50条,张贴标语150余条。

源头管控,铁腕执法治超载

治超工作难,就难在源头治理。“控制不住源头,光靠路面执法,治标不治本。”沅陵县治超办工作人员介绍,该县不断探索源头治理新举措,将治超工作关口前移,压实运输企业等源头单位的守法责任,切实从源头上治理超限超载行为。

为建立健全源头治超长效机制,沅陵进一步完善《源头企业治超管理制度》,细化源头监管职责。将辖区内的3家重点货物源头企业纳入了政府常态化监管的范畴,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公示牌,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同时,加强对各源头企业加强日常巡查,建立巡查台账,督促企业与货运司机签订不超限超载运输的安全承诺书,进一步规范源头企业的合法运输,确保企业严格按照规定装载货物。督促货运源头企业安装称重设备并进行联网,共推动3家企业完成称重设备的安装和联网工作,实现了对货运源头装载情况的实时监控。

为营造“不准超、不愿超、超不了”的良性运输环境,沅陵开展了针对“大罐小标”车型的专项整治,并投入2000余万元,将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全部更换,实现轻量化车辆运输。

多措并举的源头管控,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沅陵县环优渣土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较早一批转型升级的运输公司。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12辆货车全部装上篷布,遏制车辆运输过程中泼洒、渗漏、扬尘等造成污染环境外的现象发生。今年来,该县对不遵守依法依规装载的2家企业进行了顶格处罚,处罚其他源头企业3起。

科技赋能,执法效率大幅提升

在沅陵县治超信息平台,只见源头企业的车辆载货行驶情况、重点路段车辆通行情况、源头企业装载情况等一目了然。

沅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原则,结合辖区内道路实际情况,推进治超工作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以科技手段推进治超工作的深入和长效开展。

治超非现场执法是公路治超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执法的一个有益探索,是现有治超手段的有效补充。今年来,沅陵县靶向施策,不断完善治超非现场执法网络建设,在主要公路路段安装了5套非现场执法检测系统。

据了解,这些检测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车辆的轴数、重量等信息,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执法平台,扩大了执法的覆盖面,提高了执法的精准度。同时,建立了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交通、交警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和交互,提高科技应用的综合效率,从而织牢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运输的治理天网。

“非现场执法系统进一步推动科技治超精准化、高效化,查处的超限超载案件占总案件数的约32%。”沅陵县治超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来,通过“非现场执法”,共发现超限超载车辆62台次,处罚62台次,罚款13万余元,卸货206.84吨,极大震慑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违法违规行为。

下一步,该县将因地制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持续深入推进治超工作,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坚强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王运文、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