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次发掘揭开南京先民生活场景面纱

高淳薛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举办

5次发掘揭开南京先民生活场景面纱

南报网讯(记者邢虹朱彦)距今6300年的南京先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答案可以在薛城遗址寻找。12月19日,“南京文明之光——高淳薛城遗址考古阶段性成果专家论证会”在高淳举办,系统阐释、论证薛城遗址的特点和重要价值。

位于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的薛城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距今6300年至4000年,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村落,被誉为“南京文明之光”(更多报道见B1版)。

薛城遗址于1997年新建原薛城乡卫生院办公大楼时发现,先后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高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于1997年、201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逐渐勾勒出新石器时期南京先民在鱼米之乡的生活场景。

薛城遗址位于古丹阳大泽(涵盖今天的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东岸,南京先民临湖而居,经济生活形态以渔业为主。

薛城遗址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标本近1000件,以平底釜、筒形罐、三系钵、彩绘豆等为代表的陶器最为典型,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与周边的宁镇地区、太湖流域诸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已被有关学者命名为“薛城文化类型”。

当时,先民们以扬子鳄为崇拜。薛城遗址现场发现一处蚬壳堆塑遗迹,形似一只趴伏的鼍龙(扬子鳄),是探讨史前江南地区生态环境、原始信仰、动物崇拜以及龙形象起源重要的新材料。考古现场发现的台型祭祀遗存平面近长方形,用纯净黄土垒筑而成,其上共发现5处祭祀坑,分别为4处猪骨坑和1处蚬螺壳坑,是薛城先民原始信仰的具体物证。

考古工作者在薛城遗址还发现,先民们精心规划、长期使用一处史前墓地。史前墓地分布在遗址区北部和东北部,共发现墓葬253座,部分墓葬出土随葬品超过其他墓葬,说明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差距。

通过持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根据层位关系、遗迹分布和出土典型器物特征形制,并结合最新C14标本测年,可以得出结论:薛城遗址距今6300年至4000年,跨度时间长,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距今6300年—5800年、5800年—5500年、5500年—5300年、5300年—5000年、5000年—4000年,对应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文化年代。

专家们认为,薛城遗址初现南京文明的曙光,是南京乃至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关键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薛城遗址大量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极为罕见,为研究我国南方史前体质人类学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薛城遗址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2月,薛城遗址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未来,相关部门计划将薛城遗址建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本次专家论证会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高淳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高淳区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