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中外青年共话城市治理未来发展

青年是未来城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对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法、技术等话题不仅关注,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在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闭幕式上,四位中外青年代表展开了一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青年对话”,从青年人的视角探讨了接诉即办、城市治理未来发展路径。他们普遍认为,青年人应当增进国际交流,青年人是未来的参与者、见证者,应当更多参与到未来城市治理中。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夏雨欣是北京大学生接诉即办志愿服务青年代表,她讲述了自己在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参加政务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感受。从社区里空巢老人对年轻志愿者的眷恋,到在智慧养老服务中发挥作用,都让他们找到了成就感。“接诉即办工作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了解社情民情的重要实践窗口,我们完成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需要直面居民诉求,发挥协调作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原本充满距离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打实的人生阅历,切身感受基层现状、了解群众需求、学习工作方法,为我们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参与城市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说。

德国自由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安昊宇是一位中文流利的德国青年。在中国求学期间,他走过中国很多地方、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他讲述了德国国情下、当地市民热线的服务方式,以及德国人寻求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他表示,像北京12345热线这样能够为市民提供便捷而全方位的帮助,是特大城市了不起的成就,值得其他大城市借鉴。

同样是在北京学习生活的外国人,阿联酋阿布扎比市政府和交通数据和经济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IMPA项目在读生王伟对北京12345的智能化管理印象深刻,评价是为科技高效服务城市治理,尤其是现代化特大城市治理树立了典范。

陈颖欣是来自香港的青年代表。身为香港立法会议员、全国青联委员、工联会副理事长的她认为,北京12345热线改革为香港1823服务热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她表示,北京改革12345热线的模式也可以应用到香港和其他城市,可以考虑共同建设一个更大的数据库,让大数据发挥更大作用。数据库可以应用人工智能,让在问题发生之前就主动化解矛盾、处理诉求,也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预防。“因为香港的1823服务热线是单向的,不提供办理市民诉求的服务。这次来北京我学到了很多经验。我希望回到香港后将这些经验转化成一份提案,继续学习借鉴北京的经验与模式,更加系统的办理香港市民的诉求,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共同完善香港的地区治理。”陈颖欣还提出一个建议,考虑到社区里的老年人比较抗拒使用科技产品,青年人应该帮助他们,让老年人感受到科技发展的成果,让更多人共享未来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成果。

文/本报记者雷嘉责任编辑:刘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