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改革要动力?这场年会释三信号
文/刘亮 王景巍
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提议。今年以来,中央会议对改革多次作出部署。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有何必要性?改革应从何处着手?日前在沈阳举行的中国改革(2024)年会上,这些问题得到回答。
经济发展:改革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动力源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稳中求进”作为明年工作的主基调,并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看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最直接、最突出。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在彭森看来,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些是周期性的,但更多是结构性的,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
比如,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彭森认为,关键还是要推进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再如,对于会议提到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他认为,这不仅要求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与升级,更为关键的是要实现资源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这实质上指的就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任务。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表示,当前,虽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中央各部门部署的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加快落地,将有助于激发全社会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对外开放:主动把中国对外开放提升至新高度
“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鲜明的标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指出,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尽管当前外部环境多变,但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决心不变。
外交部原副部长乐玉成指出,多年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加入WTO后经济实现高速发展。面对当前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封锁、脱钩断链等手段排斥中国于贸易体系之外,他强调,中国不能自我封闭,而应逆流而上,坚持大步开放。
今年以来,苹果等跨国公司、华尔街重要金融机构企业高管密集来华参会,乐玉成认为,外国企业中大多数依然看到中国大市场和中国发展前景,中国大门应该始终对他们敞开。在他看来,在加强与大国贸易合作的同时,中国还需要继续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加大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合作,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贸易合作,推动出口多元化发展,积极主动把中国对外开放提升至新高度。
科技创新:中国正步入全球科技革命前沿地带
“科技革命是影响世界变局的关键变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过去中国的科技革命在外围,而现在正前所未有地进入前沿地带。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为特点,正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途径、注入新动能。如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最活跃的领域,正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等方向发展,突破传统边界,带来深刻变革。
王一鸣坦言,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存在原创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学家偏少等短板。因此,要加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同时,中国要从过去的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转向基础材料、元器件等领域的研发突破。
王一鸣还指出,科技创新的转化应用同样重要。要畅通科技成果的转化渠道,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产权激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同时,金融体系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发展科技金融、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满足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
国务院国资委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称,随着中国不断重视科技创新,国资央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认为,为激发央企创新活力,应支持其设立创投基金。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容错机制,以此鼓励央企投资于需要耐心与长期投入的项目。此外,央企与民营企业应有更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来共同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