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音 | 潍坊昌邑文化遗产保护让历史瑰宝焕新彩

大众网记者 郑健 通讯员 李琦琦 陈轩 潍坊报道

文化遗产,是岁月的沉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的灵魂。在山东半岛的中部,有着“文昌之邑”美誉的昌邑市,历史文化资源和遗产丰富多样,从闻名遐迩的丝绸文化,到古朴淳厚的民俗文化;从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再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丰厚璀璨的文化瑰宝汇聚成一股无形的磅礴力量,激励着当地人民不断奋斗前行,也记录着昌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近年来,昌邑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征程上砥砺前行,通过不断建强和完善“三大体系”,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绚烂光彩,奏响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激昂乐章。截至目前,已建成丝绸文化、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五大类文化遗产展馆160余处,被评为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省文物保护利用现场会、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推广昌邑经验。

守文化“火种”,全力打造保护体系

保护是首要任务。昌邑市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事关城乡发展和城市内涵提升的历史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成立由昌邑市委统一领导,宣传、文旅、住建等11个单位参与的文物保护委员会,研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创新建立了联席会议、文博专家联系镇街区等制度机制,夯实属地管理责任,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体系,形成了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面对如此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昌邑市持续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划和指引,专题研究制定了红色文化名城建设实施意见,编制古盐业遗址等7个保护性规划,并积极推行“考古前置”改革,树牢“先考古、后动土”的理念,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要求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前不得使用土地,有效解决了城乡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

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要素支撑。昌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该项工作的资金支持,探索实施“上级专项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模式,筹集资金对抗日殉国烈士祠等30余处文保单位进行集中修缮,建设各类历史文化展馆110余处。同时,为解决文博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当地创新校馆合作培养、专项业务培训等模式,先后成立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昌邑)教学实践基地、国博考古院山东(昌邑)考古工作站及潍坊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培育引进省文物修复师、民间艺术大师等高端人才31人。目前,该市拥有省市县三级非遗传承人90人,传统手工艺从业者1万余人。

续文化“薪火”,全力完善传承体系

传承是关键举措。昌邑市在全面开展文化遗产大普查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先研究、后整合”展馆建设新机制,组织文物部门和文博专家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系统开展内容提炼和精神挖掘,分门别类整合资源、建设馆群。近三年来,新打造展馆88处、改造提升34处,推动丝绸、海洋、红色、侨、中医药五类馆藏文化遗产资源由点成线、集群成势,已吸引近30万人进馆参观学习。

群众始终不渝的参与热情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昌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博物馆展品收藏认定管理办法,探索共建共享、群众参与的“众筹”模式,面向社会大众征集文物藏品38000余件,完善了馆藏体系,提升了展览水平。在柳疃镇开展的乡邦文物征集行动中,群众筹建“自己的博物馆”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全镇72个村全部建成村史馆,群众还为潍坊侨史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提供了大量珍贵文物。

不断推出时代精品是对文化传承保护成果的最佳体现。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创新采取多种方式,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两创”精品,让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时代、走进生活。近年来,已编纂全省首部县级古籍文献汇编《昌邑文献集成》,推出《大绸商》等书籍作品40余部,拍摄《发射将军李福泽》等纪录片、微电影100余部,编创的《渤海走廊》音乐剧被评为建党100周年全省百部优秀剧目。同时,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有效提升了历史文化遗产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引发了市民群众的强烈共鸣。

扬文化“云帆”,全力建强发展体系

发展是不竭动力。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和传承,更在于合理的利用与开发,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在文创项目领域,昌邑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本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成了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等一批优质文化项目,其中总投资25.9亿元的潍洲文化创意产业园等4个项目列入省文化体验廊道重点项目,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针对悠久的丝绸文化产业,当地引导华裕丝绸文化遗产项目不断优化布局、延伸链条,形成了集丝绸技艺传习中心、纺织企业、文化节庆等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不仅如此,昌邑市还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业发展融合打造,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发挥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丝绸文化博物馆等展馆文化吸引力,因地制宜串联精品文旅路线,已打造乡村旅游点46个;建设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开发的“丝绸时空隧道”,成为全省唯一“丝绸类”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项目。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分别增长19.6%和14.2%。

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昌邑非遗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始终是“重头戏”。有效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转化途径,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昌邑优品”工程,引导76名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先后培育柳疃茧绸、华晨丝绸、同文堂毛笔等55个非遗手造品牌,深受市场欢迎。其中华晨集团创建文创工坊成果显著,该工坊自主研发了生态蜡染、扎染技艺等项目,该工坊的“青云染”品牌已拥有11个系列400余项产品,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