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幸福 生发于日常可预期的美好

专访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主任吴红列

杭州的幸福感从何而来?又为何能连续18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

近日,我们专访了中国幸福城市杭州研究中心主任、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院长吴红列教授。

“多出来的那一点,就是幸福”

我们常说的“幸福”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和个人情绪紧紧联系的主观感受,而另一种是城市带给个体的感受,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最初“幸福城市”概念与经济期望相挂钩,但人们慢慢发现,城市带给人的幸福感并不与金钱呈正相关。一个人决定是否留在一座城市生活时,除了收入因素,城市的治理水平、文化休闲、公共服务等提供的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同样起到关键作用。

如果把“幸福”量化为一个个指标,幸福城市的评价体系包括教育、医疗健康、安全、生态环境、交通、就业、生活品质、居民收入、城市吸引力等九大方面。

“我们讲宜居宜业,都是关联到城市带给个体的感受。什么是幸福?(比别的城市)多出来的那一点,就是幸福。”吴红列说。

杭州的幸福生发于日常可预期的美好

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在各大商超收银台,出现了“碰一下”就能快速支付的设备。这项功能将支付时间从扫码支付的5秒,缩短到了2秒。

这小小的改变,只是杭州快人一步的一个缩影。

杭州还推出了城市文旅智能体“杭小忆”,在杭州全城A级景区、酒店、旅游咨询点、主要商圈等4万余个服务点位提供预订酒店、景点参观、交通指南等专属服务;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提供就诊前、中、后的全流程就医陪诊等。

杭州的幸福感,源自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社会文明,更源自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于日常中便能体会到的自豪、自信与可预期的美好。

这里“历史与现实交汇、现实为未来注解”,能徜徉绿杨白堤,也能探索无人驾驶、无人机物流;这里“英雄不问出处、人人皆可成才”,暖心的引才政策,让你肆意奋斗,成就美好生活;这里的美景四时不同,无论何时来,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这里你站到斑马线前,就知道车辆会让行……

评选范围将落到

一个社区、一个园区、一个事件

晋升超大城市、迈入后亚运时代的杭州,如何持续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

吴红列建议,首先是硬件,交通、住房、医疗等硬件条件要跟上,更重要的“软件”,如何让1250多万常住人口在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中幸福生活?

吴红列和团队在研究“亚运城市”(举办过亚运会的城市)时发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城市明显优于其他城市的指标是“社区共同体”的建设。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也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场所。”吴红列建议,要把邻里中心真正打造成有黏性的产品,让社区成员愿意到这个平台开展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杭州要形成更加现代的符合超大城市发展的文化。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接下去,我们也在考虑在榜单中加入幸福城市治理单元,将评选范围落到一个社区、一个园区、一个事件,更好地为城市治理、城市幸福赋能。”吴红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