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筑强民营企业就业“稳定器”
□张瑾
全国工商联24日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研发费用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5%;在参与此次调研的民营企业中,有创新研发投入的企业4342家,占31.3%。参与调研的民营企业员工总数达570.3万余人,吸纳就业人数较上年增加9.5%。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格局中,民营企业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工商联2024年发布的《报告》,清晰地映照出民营企业在诸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在就业领域持续发挥着“稳定器”的关键作用。民营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保持稳定,工资支付基本面较好,各项权益保障稳步落实;在投身乡村振兴方面,其中大部分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致力开展就业帮扶,为稳定就业形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然而,要让民营企业继续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好“稳定器”的作用,除了强化社会责任担当,还需改变经营模式,继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例如,一些新兴的互联网民营企业,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迅速崛起并吸纳了大量的技术、运营、市场等各类人才。
民营企业深入农村地区,挖掘新的发展资源潜力,开展特色培育,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一方面,资金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扩张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了其创造就业岗位的潜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民营企业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就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进而导致就业岗位的流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民营企业自身需要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在解决资金问题上,民营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门槛,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让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和扩大生产。
在技术创新方面,民营企业要树立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1000家企业研发费用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有提升空间。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借助外部的科研力量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政府也应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政府和社会给予有力支持,有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就能够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让民营企业在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