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碳交易落地厦门翔安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 吴海奎)生厨余垃圾即果蔬生料或残余物,可以通过堆肥、厌氧消化等方式转化为肥料、饲料或能源,实现资源化利用。昨日,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市翔安区成功签约,现场共交易生厨余尾菜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6341吨,标志着厦门市开启“以绿色交易促进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创新打造了“双碳战略+垃圾分类+乡村振兴”的厦门样板。

本次交易由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翔安区住建和交通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共同发起,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进行。由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向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和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购买碳减排量,用于抵消113家超市日常经营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局部“碳中和”。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交易,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减污降碳工作的良性循环,推动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将推进垃圾分类和“双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率由2017年的7%降至目前的1%左右,回收利用率由25%上升到54%左右,资源化利用率由44%提升到90%左右,垃圾分类工作连续24个季度全国第一,为“无废城市”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除了本次成功签约的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交易项目外,今年1月,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在厦门湖里落地,共交易生活垃圾四分类产生的10168吨碳减排量;10月,全国首例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碳减排量交易落地厦门集美,低值可回收物碳减排量2450吨完成交易。一系列碳交易的成功进行,表明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纳入整体规划,不断探索减污降碳、绿色低碳的新路径。这些努力不仅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

点击

生厨余垃圾如何实现碳减排?

在面前埔村,1250多亩耕地全年种植蔬菜,每年向城市供应各类蔬菜1.2万多吨,“净菜上市”伴随产生的大量尾菜,属于“生厨余垃圾”。以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为试点,面前埔村探索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处置新路径,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走出了“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的创新之路,减轻了生厨余垃圾露天倾倒产生的污染以及收集转运集中处置的压力,实现了有机肥还田,有效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同步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如何把“碳票”变成“钞票”?

2024年,翔安区携手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开发出了农村生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方法学,经核算,2019年4月至2024年9月,面前埔村和庄家宝合作社累计碳减排量共6341吨。碳减排量交易产生的收益也将回馈村民,为增收开辟新途径。本次交易所得,村民经济合作社将用于对社员购买有机肥施用到农田的,给予全额补助或按比例补助,正向激励村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积极应用生厨余发酵的有机肥,实现良性循环。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