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春节民俗 弘扬传统文化
高岳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
2023年12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今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延续不断的文明传承,冬去春来,我们适应并掌握日月运行规律与气候变换的周期,在春节休养生息、阖家团聚、祭祖祈福、辞旧迎新。新时代,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高,则更多关注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教育意义、美德传承。因此,结合当下群众需求,利用好新兴媒介手段,以传承春节民俗为重要活动载体,进一步弘扬和践行传统文化十分有必要。
一、立足保护传承,尊重各地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融合发展,几千年来历经迁徙、融合、发展,文明的进步发展与积淀从未中断,因此大一统的文化理念下,年俗文化也略有不同,都是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需要人们去保护、传承。在买鲜花、赏花灯、吃汤圆的过年气氛中,南方年俗尽显温婉细腻的味道;在北方,包水饺、舞龙灯、逛庙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些民俗传统的背后,都蕴含着各地极具特色的理念和文化传承。要注重收集整理、完善补充。一方面主管和负责部门应立足职责,积极认真地对本区域内的春节文化习俗归类完善,从家国情怀、美德传承、人文素养等领域深入探寻、挖掘背后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鼓励春节期间,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文娱活动,分析活动形式蕴含的对生产生活美好向往的寄托情节,从而进一步对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此过程中,应本着包容、审慎、交流的态度,系统全面整理完备相关民俗活动的起源、发展、内容与形式,力求探究其蕴含的文化认同。
二、创新活动载体,增强文化活力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文旅产业也随之不断升级,各地积极探索推出多种形式春节活动,让年味民俗在旧俗新韵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中看到的,博物馆里过春节、线上拜年、旅行过年等形式不断丰富完善了民俗活动。因此,要紧跟市场、群众的需求,将传统民俗活动的文化理念进一步梳理,以新兴载体为媒介进一步传播互动。要深入挖掘体验式、互动式活动内涵,让群众在互动交流中切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只此青绿》,让我们看到传统艺术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结合带来的震撼,看到春节传统文化走上现代化舞台。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特色,春节打卡景点旅游也成为一种新风尚。这些带来的是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的是人们的追捧热爱,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各地应以此为机遇,学习借鉴,从载体创新的不同角度出发,将传统春节民俗文化与时代发展、群众追求相结合,创新思路方法,专业设计与宣传策划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创新包容相促进,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道路。
三、坚持理念引领,汇聚最大同心圆
春节,是农历新年,从时间节点上看,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者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的岁首,也意味着春天即将来到,万物将要复苏。因此,春节在我们的传统理念中,从节气的角度看,有除陈布新、辞旧迎新、焕发生机之意;从文化传承意义上的“年节”来看,有祭祖祈福、阖家团圆、凝聚情感之意。基于此,我们不断传承创新民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首先应坚持理念的培育与引领,而不只是为了开展活动,要通过群众的深度参与、民俗文化的有效开展,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认同、践行;其次,理念的引领,使人们不断增进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认识与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在面对发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时,能够汇聚最大同心圆,不断增进我们的凝聚力、向心力。我们应以此次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增进文明的交往互信互鉴。
作者简介:
高岳,中共滨州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