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民政局创新打造“1+N”社会救助品牌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2024年以来,遵义市民政局聚焦“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救助目标,着力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实施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创新打造“1+N”社会救助品牌矩阵,有效兜住、兜准、兜好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聚焦主责主业 努力凝聚社会救助“1+N链式服务”合力

抓好顶层设计。完善遵义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设计,探索建立“遵扶助困有保障”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物质救助与服务支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大救助格局,大力构建“动态监测、需求评估、资源匹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力”具有遵义特色的服务类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打造品牌矩阵。在全省率先推动社会救助品牌建设,制定下发《遵义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会救助品牌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在市级“情暖遵义·温暖救助”品牌框架下,创建市、县两级16个社会救助品牌,形成服务类社会救助“1+N”品牌矩阵。

实施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凝聚合力,推动赤水市打造社会救助联合体,绥阳、播州、汇川、赤水为特困对象购买长期护理商业险,汇川区为散居特困对象开展安康手环行动,播州区创新实施“萤火”关爱项目,仁怀市创新实施“仁人助·童心悦”等20个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救助服务。遵义市累计投入资金172万元,惠及群众7000余人次。

聚焦固本夯基 努力夯实社会救助“1+N链式服务”基础

构建“四大体系”。围绕可研可行,探索建立遵义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化实施工作责任、项目策划生成、项目实施监管、项目实施后评估”四大体系机制,出台《遵义市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体系》《遵义市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评审验收机制》《遵义市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通用大纲》3个配套文件,努力实现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多元协调联动。按照“整合资源、各取所需,渠道不乱、各记其功”思路,大力从坚持党政主导、注重横纵联动,坚持市场引导、注重资源整合,坚持供需先导、注重效益提升等原则出发,联合市发改、市财政等部门印发《遵义市探索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化管理的意见》,拟定《遵义市关于构建高水平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凝聚教育、人社、医保、残联等部门合力。目前,市级财政安排资金3300万元,用于实施“情满遵义·温暖救助”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消费补贴项目,将帮助和惠及40余万低收入人群。

聚焦服务模式 努力提升社会救助“1+N链式服务”质效

推动“单一向多元”转变。强化救助多元服务供给,拓宽服务类救助供给渠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力量帮扶、链接慈善资源等方式,广泛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发挥“量变与质变”作用。坚持利益导向,推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融入社会救助,引导社会资源精准对接困难群众需求。既拓展服务内容,增强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努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又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参与各方合作共赢,在“输血”的基础上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救助帮扶可持续发展。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为低收入人口保障兜底的牵头抓总职能,根据困难群众和监测对象合理需求,建立救助帮扶需求项目库。

拓宽“筹集和使用”渠道。在全省率先设立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基金,印发《遵义市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基金管理办法》。强化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基金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拓宽基金筹集渠道,扩大基金适用范围。明确资金可用于“实施市本级社会救助项目”“对各县(市、区)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进行补助”“开展全市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等,有效解决了全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资金筹集难、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遵义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