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楷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坚持治沙五十载 沙海变绿洲
近日,陕西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命名张新科、史礼海同志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为“三秦楷模”的决定》。其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是艰苦奋斗治沙群体的优秀代表。
把时间拉回到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打起背包,扛着红旗,义无反顾,一头扎在毛乌素沙漠南缘黑风口,先后有15位连长、485名女民兵扎根大漠深处,接续奋战沙海,给1.4万多亩荒沙披上绿装,为我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书写出一段大漠变绿洲的时代巾帼传奇。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生态景区,四时风光各有景致,盛夏时节,万亩花海一望无际,姹紫嫣红吐露芬芳;凛冬时节,大漠冰雪引人入胜,北国风光壮美如诗。从不毛沙地到一碧千里,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冰天雪地释放出“热经济”,源于一代代治沙姑娘们的接续奋斗和不断创新。
54名女子组建“长城姑娘治沙连”誓把黄沙变绿洲
“风刮黄沙眼难睁,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这首流传在补浪河一带的旧民谣是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腹地,20世纪70年代,80%的土地为流动沙丘。一年四季风沙不断,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
1974年,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童军、王莲芳、席永翠、贺莎莲等54名女子加入新成立的“长城姑娘治沙连”(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深入这块荒凉的大沙漠,拉开了战天斗地、治沙造林的序幕。
“治沙连所在的驻地大水湾距离补浪河公社(现补浪河乡)有10多里远,营房是农户遗留下的8间破旧的柳芭庵,口粮大部分是姑娘们从家里带来的,烧的煤要从80公里外横山县一家煤矿去拉……”时任治沙连文书兼卫生员的贺莎莲回忆道,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大家吃的是青稞面窝头、冷水拌炒面,每顿饭碗里都有风沙,半年间全连吃不上一颗青菜,推沙梁、造田地、栽树苗,靠的是几十把铁锹和几辆破架子车,靠的是人拉肩扛、吃苦流汗,和风沙打肉搏战、打持久战。
“尽管条件恶劣,但大家治沙造林争先恐后,一心想着多栽树、多造林,誓把黄沙变绿洲,敢叫天地换新颜。”大水湾处于上风口,5000多亩沙滩上伏卧着上千座的沙丘,风沙从早到晚刮不停,请教当地的住户后,治沙连的姑娘们决定首先从平沙丘育苗做起。早上垫地,下午挖井,晚上只要有月色微光,连队姑娘们就不约而同到苗圃摸黑干活。
经过一个春天的苦战,她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可是当树苗长到寸把高时,夜里一场“老黄风”,把幼苗全部埋进了沙里。为了抢救幼苗,姑娘们扑倒在地里,刨的刨,端的端,簸箕、脸盆齐上阵,连续六天六夜紧张奋战,沙子磨破了手指,枝条戳烂了手掌,但没有一人喊疼,没有一人停下,硬是用双手移走了黄沙,80亩幼苗全部“脱险”。
为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姑娘们决定给苗圃织一道拦沙墙,从30里外的王家峁背沙柳条,一个人负重70多斤,翻越几十道沙梁。她们用这种方式背回了8万斤柳条,插了长达两公里的篱笆墙,耗时两个多月。
十年治理荒沙1.4万多亩 获“全国治沙先进集体”
从1974年到1984年,长城姑娘治沙连260多位姑娘在六位连长、两位指导员的带领下,在毛乌素沙地营造防护林带35条、总长55华里;种植柳树、杨树25万株;治理荒沙1.4万多亩。
她们挖通干、支渠道34条、全长26.5公里;营造千亩用材林,环滩林2500亩;修水地680亩,其中,300亩种草,100亩育苗,280亩种粮,产粮53.7万多斤。打机井9眼,建风力抽水井、架一套,建畜水池一个,向各生产队提供树苗40多万株。养猪70头、鸡70只、陕西细毛羊580只、大牲畜30头。购置大拖拉机一台、手扶拖拉机两台、架子车20辆,其他农用机具10多台(件),将一个荒沙地变成了林带成网、田地成方、渠系配套、粮食自给、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绿洲。
艰苦创业的十年,治沙连先后获得一系列的荣誉,1979年5月,治沙连被团中央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同年7月,获全国妇联“三八红旗集体”;1981年7月,获国家林业部“全国治沙先进集体”。
1984年底,随着承包制在乡村的普遍推行,治沙连面临可能解体困境。“谁要砍树,就先砍我。”时任连长潘生清面对蜂拥而至要砍树的人哭喊道。潘生清找公社书记,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大队长,在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下,治沙连十年成果避免被肢解,转为补浪河公社的林场。
学习推广打多管井技术 解决15万亩旱地的灌溉
1992年,治沙连恢复了建制,更名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连的营房已成危房,窗子玻璃碎了,木门不见了;管护形同虚设,大树尚好,小树多被风沙摧毁;苗圃育苗功能丧失;部分当年治沙连植过树、种过草的地方,又现沙化。农村实行了承包制,农民有自己的地要种,治沙连这样的公益性治沙,如何能吸引来人?
榆林县人武部(现榆阳区人武部)出台了一项政策,治沙连每年向部队输送一名女兵,以此鼓励有军人梦的姑娘加入。补浪河乡政府给治沙连的激励政策是,搞多种经营,收入自收自支,实现以连养连的目标。补浪河乡挑选了8名初中毕业、在家务农的女孩,组建一支小规模治沙女民兵连,守护老民兵的创业成果。
新一代的女民兵是听着治沙连的故事长大的,她们也要成为那样的治沙人。1992年,北方持续干旱,女民兵创业期打的机井、风力抽水机年久失修,废弃不能使用。当时流行打多管井,补浪河乡没有成功案例。
治沙连一边派人到榆林市水利部门学打井技术,一边总结周边打井失败的教训,经过一番充分准备后,治沙连的姑娘们开始了打井试验。一根细塑料管每隔一寸长就要钻一圈十个小孔,每根细塑料管要钻6000个以上的小孔。硬塑料管爆晒变软才更好钻孔,姑娘们就坐在太阳下钻,手心被钻头磨出了血泡,皮肤被晒脱了皮,她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塑料管钻眼任务。
第一眼多管井终于出水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来围观。补浪河村支书手捧从管眼里涌出的水,感叹道:“治沙连的姑娘不简单,创造了一个奇迹。”此后两年时间,治沙连打多管井的技术在补浪河乡16个村组得以推广,先后打出一万多口多管井,解决了全乡15万亩旱地的灌溉问题,提高了沙漠地带林草成活率。
承包治理万亩荒沙 绿色在茫茫沙海中不断延伸
1993年,16岁的边振铃被任命为治沙连第九任连长。除了连队每年的治沙造林、守林护绿、种地育苗等常规活动外,为改变连队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她带领全连5名女民兵,将原来破旧的窑洞改建成崭新的营房,修建了平整的操场。
1997年4月,补浪河乡副乡长边兆芳被安排分管治沙连的全盘工作,兼任第十二任治沙连连长。边兆芳曾是治沙连的一名成员,20年后她再次加入治沙连,带领仅有的3名民兵,雇人雇车到离连队10公里处的魏家峁买回黄土垫了一块地种小麦,当年产小麦6000斤,解决了连队的口粮问题。姑娘们用泥土打墙,24天建了一座简易大棚,种植白菜、菠菜、油菜,解决了连队的吃菜难题。
1998年,边兆芳决定创办连队的经济实体。她带领驻队民兵在搞好30亩经济林的基础上,又平整沙地30亩,从巴拉素柳八台林场买回1.5万株侧柏苗,办起了育苗基地。此后三年,连队用自己基地的侧柏苗新造林60亩,对外出售盈利近4万元。为增收,治沙连扩建了养鸡场、养羊场、养猪场。
到2000年,连队已发展到养鸡1500只、年产蛋1200公斤,养羊119只,养猪年可出栏9头,存栏25头,为连队开辟了一条依靠养殖业搞创收的新路子。展览馆一张治沙连历任连长、指导员表格显示,边振铃是惟一一个担任过两任治沙连连长的人。
2001年3月,已离开治沙连七年之久,正在省城西安办公司的边振铃,接到榆林县人武部的召回电话,她又返回治沙连,担任第十三任连长,且一干就是十年。她再次回到治沙连,适逢“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时期,
治沙连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被纳入榆阳区生态建设整体规划中,作为陕西省军区承建的16条小流域治理工程之一,对治沙造林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由军地有关部门负责下达项目,提供资金,连队组织实施,逐步理顺运作机制,连队的治沙事业不断发展,发挥了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漫步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生态景区,万亩花海一望无际,马鞭草、玫瑰、月季次第开放,偶有野生鸟禽在小路上穿行。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也已成为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以及农、林、牧业、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2023年3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迎来了民兵新入队及全连全员重建制。连队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治沙精神宣讲队伍,旨在将连队的治沙故事及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从连队展览馆走向广大民众之中。近年来,累计超过6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张传承治沙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闪亮名片。
“自2023年以来,连队已累计开展宣讲活动2000余次,成功吸引了榆林市32所中小学、150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治沙连展览馆,聆听治沙故事,学习治沙精神。”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十五任连长高艺玲说。
“能够获得‘三秦楷模’这项荣誉,对于我们连队来说,既是一份认可,也是一份责任。”高艺玲说,作为新一代治沙人,要继承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民兵们等老一辈治沙人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的坚韧精神,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治沙精神传承下去,把治沙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治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目前,贺莎莲成立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发挥所长,助老、助残、助困,有十几位老兵参与其中。“童军老连长、席永翠指导员、第五任连长肖翠丽,还有边振玲、边步慧等人,大家都在继续发光发热。”贺莎莲说。曾经的治沙姑娘们也从未停下脚步,这片土地上,绿色始终是治沙姑娘们不变的信念。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郝锦龙 裴亮/文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王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