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质中药材成果乡:整合资源整合发展资源

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围绕提升易地搬迁大型安置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党建引领这一主线,突出乡镇机构改革和街道析置两个抓手,激发党建聚合、资源整合、机制磨合“三合”效应,协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多重任务,形成干事创业“一盘棋”、推动发展“一条心”、服务群众“一站式”的良好格局。

党建聚合,干事创业“一盘棋”。坚持以党建引领探索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扛牢乡党委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组织资源转化为工作资源,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善治活力,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组织联建聚合力。深化部门联动,发挥行业优势,把常态化关怀嵌入就业幸福里社区、雏雁护航基地等公共服务资源,群策群力为居民办好一件“微实事”、满足一个“微心愿”,联动人社、残联、文旅、工青妇等单位,开展送岗位、送技术、送文化“三到家”活动,共组织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会3场、送岗上门200余人次,开展残疾劳动力手工艺品制作技术培训100余人次,到社区开展文艺演出、志愿服务10余次。培引并举激活力。把建队伍、聚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干部职工跳出乡镇看乡镇,转换思维、转变作风,为行政区划析置厚植人才基础。讲好舍块故事,积极发挥老乡干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传帮带”作用,培育区级“强雁”书记2名、头雁党员6名,选树区级优秀共产党员2名。从区直部门、其他乡镇选派20名同志充实到街道析置筹备组工作,落实定岗定责,迅速找准定位,进入工作状态,缩短改革“磨合期”。压实责任增动力。严格落实乡领导包村指导防返贫监测工作,实行“一周一报送、半月一监测、一月一调度”制度,采取现场摸排、集中观摩等方式找问题、补短板,“一户一策”精准施策,严防规模性返贫。聚焦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信访维稳主战场,用好在编在职干部、抽调(选派)干部、村(社区)干部、驻村干部等各支队伍力量,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打好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攻坚战。

资源整合,推动发展“一条心”。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紧扣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产业扶持、社区建设、就业创业等重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推动发展“一盘棋”。整合发展资源。聚焦“人、地、房、树、钱”五要素,盘活搬迁群众耕地、林地、草地、宅基地“四块地”资源。积极探索“企业+资源+搬迁户”模式,做好搬迁腾退土地流转,依托种植大户发展云当归、云木香等特色中药材种植,搭建优质中药材科技成果创新平台。打造千亩东川大洋芋,谋划包装高海拔经果林、中药材初加工、肉牛养殖,多肉、兰花种植,搬迁安置区“微菜园”等联农带农项目。整合帮扶资源。结合“舍块所需、帮扶单位所能”,统筹考虑行政区域内资源现状、项目建设和居民诉求,多方争取市卫生健康委、富滇银行等帮扶单位支持,实施乡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按照亲民化、适老化要求,推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场所、大众健身全民健康等公共服务功能。整合行政资源。针对行政区划析置和撤乡撤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立需求、项目、资源“三张清单”,统筹部门力量,从政策措施、公共服务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形成支持配套措施,确保街道析置平稳衔接、有序推进。强化对接联动,主动与毗邻街道推进发展规划、产业谋划、项目申报、社会建设等工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机制磨合,服务群众“一站式”。顺应整乡搬迁后群众对社区管理、产业扶持、就业创业、教育增智、社会保障等新期盼、新需求,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切入点,全力推动全乡管理体制转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新体制。组织管理扁平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干部职工全员纳入“五办三中心”,减少管理层级,迅速完成机构挂牌、人员配备、权限赋予、业务培训等改革“规定动作”,做到职能调整到位、机制理顺到位、职责履行到位。发挥“五办三中心”在重点工作推进、重要事项部署、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实行一项工作、一名联系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推进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机制。结合脱贫攻坚后评估等工作任务,打造舍块乡“乡村振兴暨干部能力作风建设大讲堂”,加快业务素养提升和专业能力养成,确保改革任务职能接得住、事务管得好、工作不断档。基层治理网格化。对标“五好”社区创建标准,创新社区网格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以楼栋为基础的五级网格制度,深化“乡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精准细分一、二、三、四、五级网格长责任清单,压实一名党员联系十户群众“微网格”管理机制,形成群众有需求、网格有响应、服务“零距离”的闭环机制。便民为民精细化。完善搬迁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嵌入式”服务,推动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实施“六步法”促就业,经常性问需求、多渠道找岗位,实现就业11910人,占6个社区总劳动力13036人的91%。做好便民利民服务工作,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一站式”提供户籍管理、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走访慰问、“一老一小”关爱等服务,提升搬迁群众融入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