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所有人的巨大挑战,关键信号已经出现

最近一个非常巨大的信号,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

最近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共同举办的新时代“银龄行动”启动活动上,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平台上线当然是好事,为相关部门点赞,但背后却也说明了一个无法忽视的信号,就是我们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

据统计,2023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1%,65岁以上老人占15.4%。

按照世卫组织定义,65岁以上占比7%为熟龄社会,占比14%为老龄社会,占比20%为超龄社会,目前中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

这其中当然有一部分历史原因,比如计划生育。但还有一个始料未及的重大变量,就是经济发展后,年轻人迅速下降的婚育热情。

随着此前“婴儿潮”时期的出生人口逐渐步入老龄,中国社会正在突然一大波加速老化。

这个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也实属罕有:

据测算,按照当下的人口结构,中国预计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超龄社会,而我们正式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是2021年——

也就是说,中国从老龄社会迈向超龄社会,前后只用了9年。

而同一进程,德国用了36年,意大利用了20年,就连以老龄化著称的日本,也用了12年。

“老得快”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关系到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巨大挑战,是未富先老。

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为11188美元,显著低于日本的29467美元、美国的55675美元、德国的31212美元。

这是由我们长期的产业结构决定的:

目前,制造业仍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超26%;虽然高端制造业近年取得显著进展,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制造业依旧是一个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也就意味着,随着大批劳动力老化、加之成本优势相较东南亚等新兴地区走弱,将不可避免的导致低端制造业外流。

因此,老龄化加剧的趋势,叠加“未富先老”的现状,就是我们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这将持续带来一系列内生性影响,事关宏观经济发展,和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最直观的,是消费市场活性受限。

老年人口的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再是住房、汽车等主要大宗消费品的购买主体;

同时,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角度,出于偿债能力等风控因素考量,也会对老年人的消费借贷行为做出限制。

对于投资市场而言,也是如此。

老年人口投资风险偏好的下降,导致老龄化社会整体的投资活力下降。

据调研,中国40岁以下/4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对于高风险资产偏好比重分别为18%、6%、4%。

对比中青年投资者热衷于股市、基金、房地产等风险型金融资产,老年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则倾向于保本保收益的活期/定期存款。

总之,这次,可不是时代的一粒沙,而是时代的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