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炫5顿,宁波3人被感染!别吃了!别吃了!
将淡水鱼肉切成薄片
加入丰富配料搅拌后生吃……
近年来,经过《寻味顺德》《风味人间》
等美食纪录片的传播
鱼生成了广为人知的一道地方美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道美味也伴随着可能感染肝吸虫病
(学名为华支睾吸虫病)的风险
宁波的莫先生(化名)近日高烧
嗜酸粒细胞比例飙升
竟然就和1个月前
在广东狂炫了5餐的鱼生相关
在他和同餐者的粪便中
均发现了肝吸虫的虫卵
高热,嗜酸粒细胞极高
竟与一个月前吃的鱼生有关!
近日,莫先生出现了发烧。
他在当地医院做了个血常规检查,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接近40%,正常值应不超过5%。不料,很快从低烧发展为38.5℃的高烧,嗜酸粒细胞百分比达到了50%。考虑病情复杂,当地医院的检查条件受限,医生推荐他到宁波市第二医院感染内科就诊。
宁波市第二医院感染内科杨小燕主治医师接诊后分析,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往往和过敏、寄生虫感染、血液肿瘤等疾病相关。询问时,她了解到莫先生是个十足的美食爱好者,由于工作关系,一月前到广东顺德出差,10天里狂炫了5餐鱼生。
杨小燕查阅资料,和科室同事讨论后,认为莫先生感染寄生虫的可能性大。进食鱼生后一个月发病,首先考虑肝吸虫病。于是,她马上联系市疾控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所的专家做粪便虫卵检查,果然查到肝吸虫虫卵。
两位同餐者也未能幸免
莫先生粪便中找到肝吸虫虫卵后,感染内科顾吉娜主任医师马上电话询问和莫先生同食的两位同伴。
其中一位已经出现腹泻症状,但是他自信地认为,由于进食生鱼片时喝了白酒,不会中招,腹泻可能是累到的原因。顾吉娜立即安排两人也前来做检查,果然都在粪便中找到了肝吸虫的虫卵。
据该院感染内科主任陈琳介绍,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继发感染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儿童还可出现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阻塞性黄疸、急性胰腺炎等。
明确诊断后,三人均口服了特效药吡喹酮来杀虫。现在,莫先生等已经恢复了健康。他们表示:“以后再也不冒险吃鱼生了。”
容易被误诊
可在体内“潜伏”20多年
陈琳说,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时,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天—40天发育形成囊蚴。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幼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中出现虫卵,大约需1个月。
陈琳表示,莫先生从食用生鱼片到发病刚好经历了1个月,属于急性发病期。
很幸运的是,明确诊断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并及时杀虫治疗,很快得以康复。
据了解,这类疾病由于和白血病表现类似,患者往往又不会想到与自己曾食用过淡水生鱼片有关,很容易被误诊。不少患者辗转求医才得到确诊。
华支睾吸虫在体内的“潜伏期”也长得惊人,可达20年—30年。此前,该院消化内科接诊了一位患者,医生检查发现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反复胆道感染。细心的医师询问病史,问出患者20年前有多次食用湖鱼生鱼片病史,立即大便查虫卵,最后确诊华支睾吸虫感染。
避免生食淡水鱼
白酒、芥末、酱油等杀不死寄生虫
陈琳说,生食淡水鱼、虾是华支睾吸虫进入人体的“快车道”。一旦感染,华支睾吸虫会在人体内寄生、产卵,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疾病。
应该怎么防范呢?
陈琳表示,关键在于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首先,尽量避免生食淡水鱼、虾等。科学烹饪,确保食物煮熟食用,高温加热是杀灭华支睾吸虫囊蚴等寄生虫的有效手段。
其次,在处理食材时,生食、熟食的砧板、刀具等应严格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另外,不少市民认为,在食用生鱼片的同时,佐以白酒、芥末、酱油等可以杀虫,因此也流行“一口白酒一口鱼生”的吃法。事实上,这些并不能杀死寄生虫。
最后,陈琳提醒市民,如果生食过淡水鱼片、虾且有胃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专科就医,排查是否感染了寄生虫。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郑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