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上绣花”,成功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年轻医生挑战极限,勇攀“医学珠峰”

在医学领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被誉为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峰”。它不仅涉及胰腺、胆管、十二指肠等多个重要器官,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消化道重建,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般都由年资较高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

然而,有这样一位年轻医生,多年深耕胰腺的微创化手术及综合治疗,成为能主刀该手术的主治医师之一,并且师承全国微创胰腺手术开创者牟一平教授,他就是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副主任周育成副主任医师。

大伯突变“小黄人”

四处求医终遇希望之光

三个月前,62岁的吴大伯(化名)发现他晨起后的小便颜色不太正常,如浓茶样,几乎每天如此。更让他担心的是,他还在镜中发现自己的白眼球发黄,就连脸上皮肤也变得黄黄的,时不时感觉腰部隐隐作痛,这让他瞬间有了不好的预感,“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个‘小黄人’,是不是黄疸呀,难道是肝脏出现了问题?”

忧心忡忡的吴大伯马上来到了家附近的医院挂号就诊,B超结果提示引起这一切的并不是肝病,而是胆管扩张明显,最终在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多重检查下,发现“罪魁祸首”竟是胰腺胰头上长了个恶性肿瘤。

“拿着报告单找了几家医院,医生都认为难度太大,摇头说做不了。”吴大伯回忆那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求医之路,至今仍心有余悸,他知道医生说动不了手术意味着什么,“子女还没成家,我不能就这么垮了。”后来,听说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周育成医生医术精良吴大伯没有犹豫就来了。

初见周育成医生,吴大伯一家心中难免有些疑虑。“他看起来如此年轻,能胜任如此高难度的手术吗?”然而,周育成医生用他专业的知识和耐心的解答,很快消除了吴大伯一家的顾虑。他详细地解释了胰十二指肠手术方案、风险以及术后恢复等各个环节,终于让吴大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机器修不好可以修第二次,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临床上,周育成遇到的命悬“胰腺”的患者太多了,他总对病人说“别担心”,转头就带领团队想各种办法,为患者争取一线希望。

同样,此次面对病情严重的吴大伯,周育成也从没有想过放弃。“传统的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口长、创伤大、出血多、伤口暴露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术后一旦发生消化道瘘,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难以控制的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周育成介绍,结合患者的情况,且年龄可耐受手术,经过前期充足的准备,我们给其采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此项操作是腹部高难度手术之一,对手术的技巧、团队配合等要求都非常高,这类手术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认为是微创领域的禁区。因为胰腺钩突解剖部位深、暴露困难,钩突的处理和胰腺系膜的完整切除,便是LPD的难点和关键点。

“在豆腐上绣花”

这种手术对医生的要求极高

手术当天,周育成在腹腔镜下开始了这场艰难的战役。随着高清腹腔镜的缓缓插入,手术视野逐渐清晰。手术的第一步是游离胰腺。周育成小心翼翼地操作着腹腔镜下的钳子和剪刀,仿佛在“豆腐上绣花”一般,他耐心地分离着胰腺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随后他精准切除了胰头、十二指肠、部分胃、近端小肠、胆总管、胆囊等脏器,顺利完成胰肠、胆肠、胃肠吻合等消化道重建,并对周围淋巴结进行了标准化清扫。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术过程中,周育成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果断。面对患者解剖结构变异的挑战,他仔细分析了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采用了精准的游离和暴露技术,成功保留了肝右后动脉,并对胰背动脉进行了可靠的结扎离断。这一关键步骤的成功实施,不仅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还为患者的术后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总耗时约5小时,术中出血仅约50mL。两周后,吴大伯顺利拔除腹腔引流管出院,并且无胰瘘、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真的太感谢周医生了,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手术留给吴大伯的仅有肚皮上的5个微创手术孔,最大程度将创伤降到了最低。

除了在临床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外,周育成还热衷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他从2018年开始,每年都会定期在网络平台开展微创胰腺手术直播。通过直播,他向全国各地的医生展示了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技术难点和操作技巧,而且每次线上观看人数都达到上万人,另外他还曾前往20多个省市进行公益讲座,惠及了更多人群。

在周育成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医生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医者仁心”,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