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00后”助残志愿者有爱有担当

陪心智障碍青年(以下称“心青年”)做手工,体会艺术之美;和“心青年”一起去博物馆,感受丰富世界;与“心青年”交朋友,共享珍贵友情……他们,是一群“00后”大学生。在家里,他们是被父母呵护的孩子;但跨入大学校园,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助残志愿者。11月29日,在太原市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的国际助残日融合活动现场,记者了解到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青墨”志愿者服务队的助残感人故事。

一份陪伴

十几米长的蓝色扎染布上,20多个漏印模板间隔排开,这些模板都是志愿者利用篆刻特长提前刻好的。在志愿者陪伴下,18名“心青年”拿起画笔,蘸取丙烯颜料,涂抹在模板上。11月29日下午,太原市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有的“心青年”非常兴奋,拿起画笔快速涂抹;有的则看着画笔出神,志愿者便手把手带着一起填色。在志愿者带动下,“心青年”渐渐进入漏印艺术体验状态。取掉模板,蓝色扎染布上出现漂亮的“福”字、白塔等美丽的图案。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青年”浩浩露出开心的笑容。

两年来,这样的陪伴每个月都有几次。

正读大三的“青墨”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孙兆君介绍,两年前,他们便与这些“心青年”结下不解之缘。该学院的300余名学生都是志愿者,定期来这里,陪伴“心青年”读书、画画、做手工、打篮球、聊天……

一份理解

“第一次来这里,因为对‘心青年’不了解,心里很忐忑,担心自己做不好服务。但接触后才知道,其实,他们同样是需要友情的小伙伴。”正在读大二的黄辰柏是个善良、可爱的女大学生。走近“心青年”,使她对自闭症、罕见病、唐氏综合征等患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一次,黄辰柏陪伴“心青年”外出参加活动。途中,一名“心青年”突然对路边花花绿绿的店铺产生兴趣,就挣脱她的手,试图离开队伍。黄辰柏怎么劝说都不行,心里有些着急。这时候,服务中心的老师走过来蹲下身,拍着“心青年”的背,安抚她的情绪。渐渐地,对方情绪稳定下来,重新回到队伍。

这件事情,使黄辰柏了解到,对待“心青年”,只用规则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我们老家要是有这样的机构就好了!”志愿者孙兆君来自外省,她的一个亲戚有心智障碍,由于缺乏理解,那个孩子常常遭遇别人的冷眼;缺少科学的康复训练,他的心智也逐渐退化。

“‘心青年’是个需要被人们理解和关爱的群体!”在这份信念支持下,孙兆君只要有时间,就组织志愿服务。

一份守护

在家里,郭溢文是独生女,享受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直到开始志愿服务,她真正懂得了爱和守护的含义。

有一次,志愿者陪同“心青年”去银行开展融合活动。在公交车上,一名“心青年”突然情绪烦躁,用手一直敲窗户。前面的乘客很不满,开口指责。郭溢文和其他志愿者一边安抚“心青年”,一边向乘客解释。听到志愿者的解释,乘客对“心青年”增加了理解,也对志愿者心生敬意。

通过一次次志愿服务,郭溢文明显感受到,自己学会了照顾和理解他人。当“心青年”大冬天从教室跑出户外,郭溢文会惦记给她添一件衣服;互动中,她会给“心青年”递一杯水;起风了,她为“心青年”拉上外套拉链;看到“心青年”独自一人,她会上前关心对方的感受……

一份感恩

“收到突如其来的‘玫瑰花’,我很感动!”这份惊喜,来自“心青年”蓉蓉。一次活动中,蓉蓉突然掏出一支自制的纸质玫瑰花,递给孙兆君。蓉蓉将孙兆君视为“姐姐”,只要见到她就会亲热地挽起胳膊。这份信任和爱的回流,使孙兆君感受到,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每次从学校乘坐一个多小时公交来这里,都值得。

“感谢这些志愿者,为孩子们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太原市安健儿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秀燕心中充满感恩。她介绍说,该中心的孩子分别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罕见病,非常需要融入社会。志愿者的到来,丰富了“心青年”的视野,也渐渐提升了他们的认知。志愿者更是助残宣传员,让更多人了解了心智障碍群体。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在这两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感谢志愿者们对心智障碍群体的关爱和温暖,是他们奏响了残健共融的和谐乐章!”王秀燕真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