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查出肿瘤,如何打破遗传基因“魔咒”?依托多基因病风险评估模型 患癌高风险的她怀上低风险宝宝
“恭喜你,怀孕了!目前的情况都很顺利。”当莺歌(化名)听到检查结果时,过去一年多的害怕和焦虑都化为了喜悦和期待。得益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教授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个26岁的姑娘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应用乳腺癌单基因PGT结合多基因风险评分的综合性评估模型之后,成功妊娠的病例。
2024年11月30日,黄荷凤院士和浙大妇院生殖内分泌科主任朱依敏教授在“2024浙江省出生缺陷防治学术论坛”上正式发布了这一喜讯。
祖孙三代先后查出肿瘤
如何打破基因“魔咒”
莺歌2021年结婚。但是一年多过去,肚子一直不见“动静”。前往医院检查发现,她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原发性不孕。
在浙大妇院妇科,莺歌接受了“腹腔镜下右侧卵巢囊肿剔除术+腹腔镜下盆腔内异病灶电凝术+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直肠通气试验”。术后诊断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IV期,子宫腺肌病。
手术很成功。鉴于她的丈夫查出弱精子症,医生建议小夫妻前往生殖门诊咨询。助孕前检查时发现,莺歌有双乳腺结节(3类)。通过乳腺外科右乳肿块切除活检,术后病检报告为右侧乳房导管瘤,并且她的基因检测提示BRCA1基因杂合突变。与此同时,陪同就医的患者母亲赵女士(化名)向接诊医生提到了其肿瘤家族史,引起了浙大妇院生殖团队的高度重视。
原来,莺歌的母亲患有卵巢癌、乳腺癌,她的外婆患有输卵管癌,所幸诊治及时,至今健在;而她的舅公已因肝癌去世。经过基因检测和家系证分析,莺歌及母亲、外婆均携带BRCA1易感基因致病变异。
据了解,BRCA1是乳腺癌1号基因,也被称为抑癌基因,它位于人体的17号染色体上,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重要易感基因。莺歌希望通过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选择乳腺癌低风险胚胎,剔除变异的BRCA1基因。
医院生殖伦理委员会通过后,进入试管婴儿助孕周期。今年3月,莺歌通过综合模型风险评估的PGT,获得了3枚胚胎;在治疗了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后,11月,她移植了一枚综合评估低风险胚胎并成功怀孕。“浙大妇院不仅救了我的命,还给了我们全家迎接生命的希望。”莺歌母亲激动地说。
据悉,这是我国在遗传性肿瘤源头防控方面取得的创新突破,向着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的目标又迈进一大步。
如果家庭中多人患癌
建议进行多基因病风险评估
肿瘤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比如,携带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女性7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为44%-78%和31%-56%。通过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阻断易感基因,让下一代患癌风险大大降低。但这样还不能排除多基因遗传导致的癌症风险。
为此,黄荷凤团队利用UK Biobank(英国生物标本库)中1848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样本和 246222个对照样本的遗传信息和样本信息,基于东亚人群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校正,结合乳腺癌易感基因变异风险和乳腺癌家族史,构建了自己的乳腺癌风险评估综合模型,用于胚胎的乳腺癌风险评估,筛选乳腺癌低风险胚胎。基于该模型,可同时评估胚胎乳腺癌的单基因及多基因致病风险。
“如果一个家系中较多成员,在相同或不同器官发生恶性肿瘤,推荐在生育前进行风险评估。一级预防肿瘤易感子代的出生,能有效降低家族性肿瘤代代传递的风险,从源头防控出生缺陷,提升人口质量。”黄荷凤表示。
在本次论坛上,浙江大学医学遗传与发育研究院揭牌启用。研究院落地浙大妇院钱江院区,科研和临床团队一同将重点聚焦生殖遗传、发育源性疾病、出生缺陷防控三大研究方向,实现遗传性疾病/发育源性疾病的机制突破和出生缺陷的源头防控。
浙大妇院党委书记吕卫国表示,浙大妇院将与研究院紧密协作,聚焦医学遗传与发育领域的核心难题,为促进母婴健康和优生优育提供更多“浙江方案”,贡献更多“浙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