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每年最破防的时刻,它排第一

面对年度体检,打工人又爱又恨,既怕错过了检查没能及时发现重大的健康隐患,又怕真去查了,就不得不直面体检报告上的一身牛马病,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

时值岁末年终,各家App的年度报告陆续出炉,人们对于其中的数据津津乐道之余,也不忘上传到朋友圈显摆一下自己的独特品位——当然,体检报告除外。

打工时间越长,体检报告只会越难看。

这些年,“三高”等老年病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体检报告中。随着职场体检报告越来越细,这一届年轻人的医学素养开始被动上升,居高不下的胆固醇、尿酸、谷氨酸脱氢酶,每个指标数据的变化,都足以牵动打工人脆弱的神经。

借用脱口秀演员小罗的话,“我看着报告上一排红色上升小箭头,我还以为我升级了”。

看到“一片红”的体检报告,血压更高了。(图/小红书截图)

面对年度体检,打工人又爱又恨,既怕错过了检查没能及时发现重大的健康隐患,又怕真去查了,就不得不直面体检报告上的一身牛马病,治也不是,不治也不是。

指标异常、结节、囊肿、心律不齐……各种问题的背后,似乎都对应着相似的成因: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生活压力大。要想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办法自然也大差不大,只是真要实践起来,困难总比办法多。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提问“真的有人喜欢公司一年一次的体检吗”。(图/小红书截图)

“何以解忧?唯有辞职?”天下人苦工作久矣,总以为辞职是最好的医美,但这样的白日梦多半也是说说而已。不说别的,辞职了别说养不养得起自己,就连一年一度的体检大礼包,你都得自掏腰包。

打工人的体检焦虑也是命运的馈赠之一,早已暗中标注了价格。

年度体检,

当代人的“屈辱时刻”

在常识里,公司给员工安排体检,是一种福利和保障。但如今,其由于对打工人年底焦虑的绝对加成,已经被视作“现代生活少有的屈辱时刻”。

甚至,有人用一种抽象的抗拒理由,点出了某些难以反驳的现实——“你以为这是福利,实际上只是公司在核查一下牛马质量罢了”。

年年体检,也算“忍辱负重”了。(图/小红书@马崽不打架)

没有人比一身职业病的打工人更明白体检的重要性。但除了不愿面对的牛马病,糟糕的体检经历也会带来沉重的PTSD,冲淡甚至淹没我们对自身健康的担忧。

人在上海的小可是一名新媒体从业者。和大多数“厂工”好友相比,她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但年度体检的计划,还是被她拖到了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除了习惯性拖延作祟,她还需要做好妇科检查前,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准备——“要错开经期,最好是经期结束的三天到一周之内”。

小红书上的各类“体检攻略”越来越多,也证明了人们对于体检的焦虑日盛。(图/小红书截图)

此外,她还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以及针对性的扩张训练,避免检查时痛感过于强烈,“最好选择工作日去,早点去,人少”“不要去市区的医院,人一多,医生的耐心也随之下降”。

算下来,规划一场体检的复杂程度,对她来说已经不亚于去甲方公司完成一次提案。时间、地点、工作、精神以及身体状况等内容,已经足以做一份PPT。

除了困扰着女性的妇科体检之外,针对前列腺和肛门的“指检”、肠胃镜、鼻镜等侵入性检查,通常很难给人留下什么愉快的体验,也成为人们在体检过程中的“难言之隐”。若然碰上态度不好的医生,甚至会变成一种双重打击。

因此,这些侵入性检查,往往也是体检中“弃检率”最高的项目。

“建议大家都去做一次肠镜。”(图/《脱口秀大会》)

涉及排泄物的检查,更和“体面”二字毫无关系——医院的卫生间门口,从来都是社死高发地。

尤其是在集体体检套餐规定那几天,平日里杀伐决断的Amy、光鲜亮丽的Marry和人模狗样的Andy,都得在同一个上午稍微下凡,然后不经意间便会手握着新鲜出炉的“待检物”,在卫生间门口狭路相逢。

此刻最好的选择,也只能是攥紧手里的小试管沉默离去,万万不可在见到上司时偷瞄人家的试管,习惯性地来一句狗腿问候:“Amy上火了?”

你看,从不愿面对的指标、不期而遇的同事到不想再见的医生,体检带给人的屈辱感,从来都是无处不在的。

一些医疗品牌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情绪背后蕴藏的商机,推出了各种“居家自测”的试剂试纸,“足不出户、免去尴尬”“不用当着陌生医生的面脱裤子”,听起来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社交平台上出现的各种“便隐血自测”和“HPV自测”试剂。(图/小红书截图)

有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建议,这类自测盒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既然有条件到医院寻求帮助,大概也没有人会多此一举地再购买“自测试剂”进行检测。

在北京某区属医院工作的姚医生告诉记者,她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类似的“自测试剂”,有的与医院体检原理相似,但她没有测试过,不确定这类试剂的可靠性。但目前,她还没有见到过有人拿着试剂检测的结果来就医问诊的。

看不懂的体检报告,

让我重回小学时代

近年来,关于体检特别是某些特定检查的吐槽,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

今年早些时候,“鸭嘴钳”就多次登上热搜,这种在全球范围内用于妇科检查中的窥器,引发了一波关于“女性真实需求”的大讨论。许多人认为,一百多年前发明的鸭嘴钳,早该被时代淘汰。但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妇产科检查中的主流工具。

“好玩吗?那是用来打开我宫颈的。”(图/《老友记》)

在姚医生看来,体检医生和临床医生不同,未必需要以治病为结果导向,有时候也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

她希望通过言语上的宽慰,缓解人们的焦虑。但这种宽慰也不是一直都能奏效。她发现,人们在检查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情绪,往往源于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糟糕体验,“一次感受不好之后,只要一做检查就会有阴影,甚至有点应激”。

走搞笑风的@拉宏桑 曾发布过一条妇科检查视频,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图/小红书截图)

除了体检过程中带来的不适感,一些医学名词带来的壁垒,也让来体检的人心有戚戚。

进入职场的第三年,笑笑才迎来了第一次职场体检。之前,她在一家规模不大的私企做文案策划,那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老板管业务,老板娘谈商务,工资都是分两张卡发的,遑论员工体检这种“进阶版”福利了。

因此,今年跳槽之后,笑笑才正式做了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只不过体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让她对于体检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当你躺在超声室的床上,身上涂了凉飕飕的凝胶,耳边听着彩超医生嘀咕着冰冷的数字和诸如‘右侧乳腺3.5mm结节’之类的话语,还有‘啪嗒啪嗒’的按键声,那一刻,你的不安也到了极点。”

(图/《问心》)

听到医生的话,她想侧过身子询问医生这都是什么意思,但又怕擅自移动身体,影响检查结果,于是硬挺到了检查完毕。当她带着终于熬过去的心情走出彩超室,才想起来刚刚要问的问题,最终竟然一个都没问。

在拿到体检报告之后,这份不安又更浓重了些。“右侧乳腺结节,待查”“胆囊壁欠光滑”“双侧甲状腺回声不均,随访”……报告中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意义不明的各类异常指标,让她陷入了茫然。

作为彩超医生的秋月向新周刊解释,很多时候,彩超检查的结果会受到医生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许多彩超医生不愿多说。但只要检查床上有人问起,她还是会尽量向对方解答。

“啥啥啥,写的都是啥”。(图/《人在囧途》)

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笑笑抱着“补课”的心态,对照着报告里的异常数据,在网上进行搜索。一开始,她安慰自己,“应该都不严重,不然医生就对我说了”。

但随着检索的深入,她又陷入了新的惶恐,甚至对这类连锁机构的准确性产生怀疑:要不要去三甲医院复查?要不要补做一些检查?最后,她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关掉网页,“就当没这回事算了”。

“有得做,就不错了”

或许体检真的是座围城,没有的想争取,有的却想放弃。

不管在“城内”还是“城外”,人们各有其焦虑。(图/小红书截图)

对职场“老油条”来说,工作年限越久,想要“弃检”的心情就越强烈。一年到头,打工人在甲方、领导和KPI的追赶中早已心力交瘁,日益逼近的体检有效期,无疑让他们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

进入十二月,年度体检deadline临近。在寒冷的北方城市,体检已经进入“淡季”,当人们集体穿上棉衣棉裤后,体检中心开始变得冷清;但在南方,体检热潮的余温还未散去,有人决定将体检提上日程,也有人宣告正式放弃。

一位工龄十余年的朋友向我透露,今年,他选择了放弃体检。根据去年的体检结果来看,他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唯一曾令他短暂不安的是尿潜血,但考虑到复查要面对的种种麻烦,他已经将这份不安抛在脑后一年有余。

(图/《谢谢你医生》)

同时,由于今年工作量增加,他的减肥大业收效甚微,这让他对于体检更提不起劲头,“掩耳盗铃一下,就过去了”。

在互联网上,掩耳盗铃的网友并不少。逃避一年体检不过是小意思,坚持三五年都不去体检的大有人在。

更不用说,尽管主流观点一直提倡成年人要重视健康、保证每年至少一次体检,但实际上,能做到的是少数,甚至医生本人也很难做到。

姚医生告诉我们,受整体营收影响,医院每两年才为他们安排一次体检,而且检查项目也相对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疾病开始找上门,基础体检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还需要医生自己安排相应的检查项目。

(图/《产科医生鸿鸟》)

相比之下,同样是体检医生的秋月,或许更幸运些。她所在的体检机构,会每年为员工安排一次体检。

去年春节,秋月因为胆囊结石复发,做了手术切除。体检时碰到同样有胆囊问题的病人,她也会直接现身说法,“有人替我惋惜,说年纪轻轻就把胆囊切了不好,可是这已经影响我正常生活了呀”。

这种豁达,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她的病人们做了一个不错的示范,一个“病友”的话,有时候会比医生更有说服力。

当然,面对这个承载生命几十年的躯壳,放宽心或许才是更好的做法,偶尔检查一下,修修补补,需要几分“没什么大不了”的精神。

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正常生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