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一个内向的讲述者时

我写过多篇公安稿,也非常喜欢听警察讲故事。特别是大案要案、刑侦技术以及破案细节。他们沉浸其中,我听得如痴如醉,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冠军“托举哥”》的主人公汪豪斌曾经是一名体操运动员,伤病退役后转行做了警察,凭借体操功底多次救人立功。我自认为是采访的“老手”了,这也明明是个很好的故事,但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不论回答什么,他都是三言两语带过。

这种时候,我当然很沮丧,脑子里不停地复盘。是不是我专业素养不够,没把气氛调动到最佳,没能打开他的话匣子?是不是采访地点选得不对?是不是说错了话,让他产生了防备心?

后来,我设身处地去想采访对象的内心。他四岁半就住体校了,常年离家,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里,才导致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我想办法采访到汪豪斌的妻子、母亲、启蒙教练以及他所在派出所的领导。通过多人的立体讲述,终于拼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凡人英雄形象。

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汪豪斌补充采访,这次气氛轻松了很多,我挖出了许多别的记者没有挖到的生活细节。

刑警、民警、法医、微量物证鉴定……为什么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去采访各类警察,愿意尝试各种写法?因为我想写出鲜活可信的各种人民警察故事,带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