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本研倒挂” 研究型大学更应“重质”

近日,兰州大学也进入了“本研倒挂”的行列,引发广泛关注。所谓“本研倒挂”,是指研究生招生或在校人数高于本科生的现象,在科研实力较强、“硕士点”“博士点”多的高校中较为常见。因此有观点认为,“本研倒挂”是高校“为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一步。

诚然,在高校评估中“研本比”曾是评定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之一。过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普遍落后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招生与本科生招生数持平是高校发展过程中评判研究能力的一个关键节点。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定时期,这一判定对部分高校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而其相比科研能力、研发规模等复杂标准更为简单直观的特点,也让其成为广为人知的研究型大学判定参考标准。

但近些年来,由于部分用人单位盲目崇拜高学历、“唯学历论”及高校外延扩张等原因驱动,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扩招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内涵,造成了所谓的“学历贬值”,也让“本研倒挂”的参考价值下降。因此,以“研本比”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判定标准,既不符合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大学形成健康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所大学是否是研究型大学,首要的衡量标准依然是能否培养出高层次研究人才以及能否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或技术转化成果。研究生数量及其与本科生的比例本质上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一些高校还出现了“重教学轻研究”的趋势: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听课、写作业、看论文,实际动手研究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学术能力与研究能力“瘸腿”。少数高校甚至无视自身科研与教学实际情况,盲目扩展招生计划,将研究生视作应付评估、谋求更多经费和项目的筹码。这对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科研创新需求人才的总体布局是不利的。

因此,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直指本质,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提高学校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质量,完善研究型大学、科研项目等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产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

一方面,抓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是建设高质量研究型大学的必经之路。相比本科生,经历本科基础教育与考试筛选的研究生在学力上确实具备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若能通过高效机制培养研究生形成规范、创新研究能力,集中资源创造更优研究环境,必将拥有更高的育人和科研效能,也与打造研究型大学的初衷更相符。

另一方面,参考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也是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要环节。一来人才的培养具有连贯性,许多杰出研究者在高中、本科阶段就显现出不俗天赋。提高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与科研占比,可能及早发掘出有才华的研究型人才,缩短培养周期。二来提高本科阶段的教育与科研强度,也是为研究生阶段打下更好的基础。忽视本科教育,却指望从研究生中拔擢人才,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因此,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对本科教育提高重视。

此外,少数人受限于观念,认为科研与技术间泾渭分明,并对技术创新缺乏重视,这其实是阻碍专业学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是发展研究型大学时必须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并重,才能让科研转化为技术、技术造福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循环均衡运行,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本研倒挂”之于打造研究型大学的参考价值不断消散,能否培养更专业的研究人才、创造更有价值的科研产出才是建设新时代“大学”的关键。(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