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配得上”

今年毕业季,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明月科创实验班”首届本科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不仅获得多笔产业投资,还孕育出两家市场估值3000万元的科技企业,一度在创投圈“刷屏”。

“明月科创实验班”的成功,得益于“重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地点上,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在两江新区,与众多科创企业为邻;在教学方式上,学院与头部企业合作确立300余项工程课题,让学生动手研究企业真实问题,增强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能力;在课程体系上,学院立足重庆产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科学、工程、设计等融合课程,提升他们的跨界思维能力;在师资队伍上,学院组建起500多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导师库,由企业导师牵头负责学生的实践课程,帮助他们实现“入学即创业”“毕业即就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期,企业迫切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方面,许多工程专业大学生又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所供非所需”、供需不匹配。一些高校在办学上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工科理科化、专业学位学术化倾向;专业设置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授课内容陈旧过时、与实际脱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挂牌子”“签协议”层面,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平台和实践项目。

破解工程人才“配不上”问题,关键是要“以需定供”。与数理化等理科教育不同,工程人才直接面向产业应用,对实操能力要求更高。所以,工程教育必须准确适配产业结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所学精准对接企业所需。同时,也要“引需助供”,拓展办学边界,与企业共建导师队伍、共设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进车间、上产线,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打通从“校内所学”到“产业所用”的双向通道。

令人欣喜的是,工程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先后支持高校联合中央企业建设了3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了2万多名来自企业的老师,凝聚了5000多个来自企业界的真实问题,为课堂教学带来宝贵的一手资料,使“重知识更重能力”的培养特色更加突出。

诚然,提高工程教育的实操性、针对性,使学生“所学即所用”,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期待出现更多“明月科创实验班”之类的创新模式,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更好助力我国制造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