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伏山镇:共建共治促融合 抱团发展谱新篇

鲁网11月11日讯今年以来,宁阳县伏山镇紧抓“跨村联建”有利契机,以片区为单位统筹规划各村发展,通过组织联建联创、产业共建共享、治理齐抓共管,逐步实现了产业规模由小到大、村庄治理由分到合、组织力由弱到强的华彩“蝶变”。

组织引领聚合力,统筹发展“一盘棋”

坚持区域化党建理念,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组建联村党组织,以“组织覆盖”促“区域融合”,探索走出一条党建引领,集约集聚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优架构。成立汶禹片区联合党总支,下辖4个联建村党支部。选派经验丰富、威望高且对片区了解深入的机关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各联建村党支部书记任党总支委员,并根据每名委员的性格特点、工作特长,令其分别承担片区农业生产、社会稳定、村企共建、景区打造等主要任务,统一了党员干部思想、凝聚了发展共识,各村从“各吹各的号”到“同吹一个调”。二是建机制。建立健全党总支互联互动、协商议事机制,确定每周联席议事、定点办公轮班、民主议事决策等6项联建制度,通过党建资源同分享、组织生活同开展、工作经验同交流、大事难事同推进,有力推动了联建村内各类要素和资源力量的整合利用,促进了各联建村循序渐进融合。同时,建立一系列帮助扶持和督导激励机制,通过强村弱村结对、村庄企业结对、新老干部结对,既为弱村发展、干部成长提供了帮助,还促成了片区内村庄、企业、干部的深度交流。三是育英才。注重人才建设,聚力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一方面,先后组织8名村干部、27名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到联合党总支挂职锻炼、委托培养,学习管理知识、实践理论技能。另一方面,汇集各村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环境治理、非遗传承、文艺演出等方面的专家能手、返乡人才等共计74人,打造片区“专家库”,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邀请专家为各村出谋划策或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形成了本土人才的梯次培养的工作格局。

产业发展抱成团,打造振兴“聚能环”

采取项目联带、联村捆绑等形式,将各村的资源、项目、资金等有效整合起来抱团闯市场,实现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联动共赢。

一是资金打捆使用。片区合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360万元,并整合各村自筹资金20万元、吸收社会资本50万元,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堽城坝村集中流转土地300亩,打造设施蔬菜产业园,采取“统一选址建设、统一种植规划、统一育种育苗、统一生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服务”的“六统一”运营模式,当前已建成高标准冬暖式大棚9个,计划再建16个,设施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各联建村按股份分红,每年可获得收益10万元,形成了“握指成拳”的放大效应。二是项目联合承接。小梁王村一位经济能人,多年在外从事黄精产业,联合党总支成立后,第一时间组织各联建村针对前期确定的黄精产业园项目落地条件进行分析研讨,通过摆明各村所有资产资源的方式,确定了由刘庄村提供办公楼和厂房、各村共同提供资金、土地和用工服务的方式,合力引进了粮智黄精产业园项目。预计三年后,黄精年产量将达到2400吨、产值8400万元,各联建村通过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共建黄精产业链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以上。下一步,还计划以小梁王村为试点,逐步推动“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规模化、连片式发展黄精种植,打造富民强村的“大产业”。三是产业共同打造。片区着眼堽城坝村内有千年禹王庙、开元寺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巨大优势,由联合党总支牵头,4个联建村共同投资组建“河之洲”文旅公司,全面负责汶禹景区打造及运营。整合资金600万元,打造汶禹古街、花海农禅等10余个景观设施。2023年以来,片区立足“汶禹”文旅品牌打造,先后举办了汶禹大集、大汶河文化节等特色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资金交易额达到1100万元,各村通过利益捆绑,每年可获得20%的分红收益。

乡村治理攥成拳,共绘服务“同心圆”

坚持片区统领、多方联动、全员共治,联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各村治理融合、发展共享。

一是共建民生工程。由联合党总支一体推进片区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硬化道路70余万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19余万平方米,栽植各种绿化苗木60万株,以村容村貌的切实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各村“合”的意愿。二是共育乡风文明。一方面,深入挖掘大禹治水精神和大汶河文化的新时代内涵,打造禹王庙政德文化教育基地、堽城坝博物馆、吴氏陶塑文化馆等文化教育场所,进一步提升了片区文化底蕴、丰富了群众精神。另一方面,联合党总支紧抓“榜样”培树,联合表彰“四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共产党员等82人,评选美丽庭院260户,引导片区群众崇德向善的同时,增强了党员群众对片区的认同感,切实把党员干部的心凝聚到一起。三是共治形成合力。联合党总支根据各村党员特长,组建了政策宣讲、产业服务、文化惠民、矛盾调处等6支自治服务队,打造了“直播+小马扎”“伏言心语”等一系列协商议事品牌,让党员群众“面对面”集中交流、“心连心”畅谈感悟、“手拉手”携手共治,让4个“小村庄”成了一个“大家庭”。(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单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