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治理新模式 社区实力圈粉小朋友和“老朋友”

近年来,北京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围绕养老助餐、托育照料等方面,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跟着记者一起探访海淀区的社区助餐点,这里刚刚推出了“血糖友好”的营养餐,居民们反馈怎么样?

午饭时间,海淀区这家社区助餐点的低升糖营养餐备受老年人青睐。餐食中,用菜花碎代替米粒,做成了炒饭和汤粥,还用椰子面粉、大豆纤维粉代替淀粉烤制出面包,在满足老人们饱腹感的同时,尽量减少血糖骤升。

居民 沈女士:品种挺丰富,我尝了尝水晶虾仁炒饭,是菜花碎、胡萝卜丁、肉丁,还有豌豆。没有米饭,但是能吃饱。口感不错,升糖慢,餐后两个小时测了测血糖是7.7。

总台记者 袁嘉忆:在食堂的设施配备方面,我们也发现不少暖心的细节。考虑到有些老年人自己拿着托盘取餐可能不安全、不便捷,食堂准备了小推车,方便老人选餐,并且相应在就餐区域之间留有宽敞通道。在老人专座区,每张桌子上都装有服务呼叫器,老人在就餐过程当中出现不适的话可以及时呼救,呼叫信息会实时显示在工作人员佩戴的智能手环上。

除了研发“血糖友好”的营养餐,社区助餐点还推出了自助、小份菜、外卖等多样化服务。助餐点不仅服务老年人,还面向全年龄段居民开放,每天供应的餐食达到了120多种。由于助餐点享受政府补贴,餐厅的单餐均价可以保持在20元左右。

某社区助餐点负责人 潘驭骐:客流增加了一半,其中80%是老年人。一日三餐在这吃,周末还带着家人来这吃。客流增加了,我们肯定是收入也增加了。

细水长流 社区助餐点探索多元经营模式

最近,北京还有多家社区助餐点陆续开业运营。明厨亮灶、手作现炒、价格实惠是助餐点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那么,在价格不高的情况下,助餐点怎么才能盈利,实现良性运转呢?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个新运营的社区助餐点后发现,无论从选址还是功能布局,助餐点都进行着创新尝试。

比如,这家助餐点开在社区的商超里,与多个生活类店铺、美食档口相连,这让助餐点客流量进一步加大。

而这家则开在小区门口,除了助餐,还会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艺术讲堂、手工坊等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用户黏性。

某社区助餐点负责人 翟敬:社区课堂的内容是跟街道一起联办的,餐桌变成课桌。老同志在饮食、健康上得到了满足,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给社区餐厅的经营达到了很好的引流作用。

居民 李芳:充分利用这个环境,平时可以吃饭,有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参加活动。我觉得挺幸福的,能把老年人业余生活组织起来,丰富多彩。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探索社区助餐点等社区各类餐饮服务,逐步建立了普惠共享、全龄友好的助餐服务体系。以海淀区为例,目前全区已经挂牌运营12个点位,覆盖了养老拓展、企业加盟、院所开放、园企共享、镇村共建等5种模式,形成养老机构+助餐、社会餐饮+委托服务、线上平台订餐+线下送餐等多元运营形态。

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局长 王双全:通过“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解决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刚需。另一方面,通过吸引社会餐饮企业加盟,开放院所内部食堂等方式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推动养老助餐工作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市社区助餐点数量超过了2500个。

课后服务活动多 社区托管出新招

探索社区助餐点正在解决“一老”的用餐问题,对于“一小”,则是要解决双职工家庭的托管孩子问题。目前,北京多地街道正在探索社区托管的新做法,也尽量为全龄段人群提供更充裕的活动场地和更丰富的活动项目。

每到放学后,通州区北苑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多功能厅就热闹起来。周边不少的小学生们会来到这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排演话剧《通惠河》。分角色、对台词、练习谢幕礼,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小学生 朱若濛:课余生活更加丰富,而且让我理解了许多知识。我了解了通惠河这条漕运水道的历史,也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他的历史背景。我觉得非常开心,原来历史是这么有趣。

除了戏剧社,托管班还有书法课、科普课,以及特色课—口技。这些课程由社区退休的老年志愿者教授,大家发挥所长,为孩子们讲授知识、培养兴趣。目前,北苑街道已陆续建成两处大型街道综合活动中心,集儿童之家、家长学校、老年大学、24小时图书馆等多元活动空间于一体,全年免费对居民开放,并为孩子提供日常课后延时服务和寒暑假期集中托管。

通州区北苑街道文化中心工作人员 严则秀:为周边这些小学生们,家长平时忙,没有时间接的孩子提供课后托管的新方式,培养孩子的探索力、创造力和表达力。在孩子们表演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和独立。同时,街道也会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看到孩子的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更多的家庭有获得感、成就感。

通州区北苑街道办事处主任 高福东:积极引导驻区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探索“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协同联动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老龄化、年轻群体抓不住、群众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等困境。

闲置物品有去处 人人参与“筑”家园

在探索完善“一老一小”服务的过程中,北京也在其他方面发力,通过建设闲置资源循环利用的“共享小屋”、设立“邻里议事亭”等举措,打造居民互助交流新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总台记者 康骏驰:我现在是在北京市大兴区的福海佳园社区,这个小屋是小区居民们在街道和社区共同指导下打造的共享小屋,那这个小屋里有什么?进到小屋后,我们可以看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具,比如说小孩用到的婴儿车,修理东西时经常用的、在家里比较占地方的梯子,还有扳手、螺丝刀,以及搬家、搬运物品的小推车,这些都是免费向市民们提供使用的。

福海佳园社区共有14栋楼2287户,为了鼓励居民们将闲置资源循环利用,也杜绝大家在楼道堆积物品,社区建立了“共享小屋”,暂时不用的物品可以放在这里免费供大家借用,如果是图书、玩具、文具等物品,居民们也可以自愿挑选拿走,再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放进来,社区志愿者会在这里维护秩序,让居民们有序拿取。

居民 周女士:我们老年人买菜的时候,遛个弯就去了。有时候东西多了,到小屋提一车,给我们提供方便。比方说老年人突然间病了怎么办?你拿起来就可以用,就走了,特别方便。我觉得这个小屋特别温馨,特别喜欢这小屋。

此外,为了迎合更多年轻人的交易习惯,社区还建立了线上“共享小屋”,居民们可以在群中发布闲置物品信息,进行在线交换。

为解决居民们的问题,社区还设置了“邻里议事亭”,目前已累计调解邻里纠纷、办理各类居民诉求100余件。多种方式的持续探索,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率,也让社区成了居民们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北京市大兴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邵全:建设“共享小屋”“空中四合院”“暖心驿站”等阵地载体,打造多元友好场景。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