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四篇文章”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
阳信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深做实党建统领、产业共富、互嵌和融、文化浸润“四篇文章”,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做实党建统领文章,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
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出“‘榴红阳城’党建+团结”工作品牌,以“过程党建”助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位谋划抓统筹。落实民族工作“六个纳入”,2023年以来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民族工作8次,组织党政干部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活动29期,确保部署有力、落实有效。知责明责抓创建。成立全市首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县、镇、村、企、校“五级联动”纵深推进创建工作,阳信县获评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夯基固本促提升。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帮包民族村、县直部门选派党建指导员制度,“一村一策”制定民族村增收方案5个,各民族村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南街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做实产业共富文章,各民族携手发展的质效更加凸显
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维护团结基石产业,以产业带共富、促共赢。做强产业,夯实共富之基。培育屠宰企业76家、SC认证加工企业429家,年120万头屠宰能力列全国县级第一位,肉牛产业总产值达600亿元,累计吸纳12万人就业。创新模式,激活共富之源。探索“七位一体”“养母繁犊,北繁南育”等共富模式,带动2500余家养殖户年增收1.2亿元;建成牛智谷产业园、海关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年创造30亿元的贸易额;建成4处规模化养殖小区及2处食品加工产业园,吸纳300余家养殖户、80余家企业入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提升”。深化协作,拓宽共富之路。“千牛万羊进山东”实现青海省73万只(头)藏牛羊东销、200余名劳动力东流,“牛县牛企联内蒙古”带动科右中旗20个嘎查、300家合作社和3万养殖户实现致富增收,以产业协作实现东西部融通。
做实互嵌和融文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
以互嵌式发展为着力点,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提升工程,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实施“典型培树工程”,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阳信同心院,获评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个、示范单位11个、模范个人9人、“红石榴”家庭3家、“红石榴”岗位1处、产业化品牌集聚地2处。品牌赋能共建共享。深化“红石榴”品牌创建,开展“红石榴”嵌入行动,建成“红石榴家园”169处、“红石榴学雷锋驿站”414处,举办“推动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暨榴红阳城融合协作签约仪式”,与祁连县签署互嵌式发展共建协议,与梨树县缔结为友好城市,互嵌式发展经验做法被国家民委网站刊发推广。共治共管维护稳定。实施“民族团结赋能基层治理工程”,将5个民族村划分为14个网格,构建起“县综治中心+镇平安办+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网格调解员”四位一体人防体系,信访、治安案件及群众满意率连续5年实现“两降一升”。
做实文化浸润文章,让宣传教育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把牢文化认同这一最深层次的认同,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教育培训促有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党员、国民教育体系,全年举办培训班12期、宣讲活动45场。开展青少年“筑基”行动,举行宣讲、巡讲活动50余场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实现全覆盖。以活动开展促有感。深化宣传教育“6+N”活动,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梨园、进产业园活动,举办“军民团结一家亲”“吉鲁乡音一家亲”等主题文艺晚会20余场,让宣传教育接地气、入人心。载体创新促有效。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5处,创作民族团结主题快板、小品、朗诵等文艺作品10余部,院线电影《牛王》获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梨小合”“榴小和”折叠书灯获评全省“文创产品奖”,2部宣传片获评“视频短片优秀奖”。
作者:阳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