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何以答好非遗传承大课题?

□苏木

非遗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缂丝、丝绵制作技艺、吴罗、苏绣在苏州的一些“创意空间”中“活”得很不错。近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空间名单公布,苏州占据4席,数量为全省之最。这些空间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此次上榜的“非遗创意空间”,每一个都是“接地气、有活力、生活化”的文化空间。苏州慈云蚕丝创意空间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创意产品;开设多个互动体验区,让游客了解蚕丝制品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重点打造“非遗创意直播间”,通过线上直播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播推广与产品的销量提升。苏州弥惟文化创意空间与国内外品牌跨界合作,通过展览及电商平台推广,吸引百万粉丝。这些空间如同一扇扇别具一格的新视窗,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让非遗“既活又火”、走进现代生活。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非遗的传承发展也是如此:离不开走出“深闺”,让更多人见识其时代魅力和艺术价值。这些年来,一些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创新的融合中焕发出了新的光芒。但是,也有不少项目因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等原因,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这样的现象引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如何不仅确保非遗“活着”,而且能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焕发出崭新持久的生命力?应该说,加强非遗技艺与创意设计的融合,将非遗技艺延伸至日常生活,找到契合消费者审美的“连接点”,推动非遗生活化、时尚化,就是正确的方向。

当下,非遗传承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然而,以生活为框架、以消费为基础,上榜的“非遗创意空间”推广效果好、市场推介能力强,努力用“小小空间”,解答着非遗传承这个“大题目”。这说明,非遗有着“由内而外”的美学价值,也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朝着“见人见物见生活”行进,在不断创新中为非遗“续航”,就能让非遗活在当下,绽放迷人光彩。同样,汇千泉万瀑、生千变万化,传统文化的生命张力都将在实践中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