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慧为水源区发展提供新动能
南水北调·启动首都智力源
“我是来自北京XXX的挂职干部”“我刚从北京XXX挂职回来”……在“北京市对口协作南水北调水源区十周年”主题采访活动中,水源区当地接受采访的人员中这样介绍自己的屡见不鲜。而在各类蓬勃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北京智慧”的作用显效十足。在南水北调通水的十年间,“北京智慧”为水源区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北京农科专家培育良种为农民增收
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食用菌+猕猴桃”示范基地,猕猴桃已经采收完成,但在大棚内,正是香菇的出菇季节,整整齐齐码放着的菌袋中,有菌盖争先恐后地冒出头来。种植户贾成钢正在“巡视”他的1万袋菌种,“一年下来净利润可以到4万元。以前的菌袋哪里要出菌就要拿刀片把外包装袋割破,特别麻烦,现在往上浇浇水就可以了;以前都是简易棚,示范基地建成后,滴灌设施都是统一建起来的,浇起水来既精准又节约。”贾成钢说,现在基地推荐给他们的菌种是9608号种,出菌率比之前高了不少,今年的收成又能提高不少。
贾成钢口中的9608号菌种出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峡食用菌科研中心,其正是北京与南阳市对口协作的重点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是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的核心,搭建起了菌果药等领域专家渠道,补齐了食用菌科研领域短板,建起了食用菌新品种试验基地。正是在这个试验基地,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对香菇的当家品种9608进行了提升改良,“从2019年起,对来自不同地域的10个品种进行不同处理后,进行了连续4年的种植、试验,最终优中选优出3个品种,今年推向市场。经过提升改良后,出菇量提升了20%,同时香菇的口感更好、更紧实、筋道,且菌柄更短、细,菇盖的营养价值更为集中。”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副院长白明峰介绍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大力帮助支持下,香菇种质资源保藏、鉴定、评价,优良菌株筛选及提纯复壮等工作正在开展。据悉,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西峡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院士坐镇把油橄榄“吃干榨净”
在湖北省油橄榄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墙面上,贴满了专家的照片,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中国油橄榄首席专家邓明全等皆在其列。该中心行政事业中心主任谢渊博说:“北京的对口协作资金支持研究院,同时,北京专家们的参与研发,已经让我们这里的油橄榄从只能榨成油的单一产品,开始突破‘食字号’,向‘妆字号’‘健字号’‘药字号’产品进军,专家们正在力求把油橄榄‘吃干榨净’。”
在研究院的油橄榄果、油渣、水综合利用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一个插有瓶子和导管的仪器间忙碌着,“像这些仪器就是用对口协作资金购买而来。别看不起眼,可都是顶尖的。通过这里的实验,北京专家从成活率、挂果率、出油率等来分析,已经研发出三种优良品种,农户再也不用从几百个品种里纠结选哪种,只要三选一就好了。”据谢渊博介绍,“北京智慧”的加入,至少可以使经济效益提升30%。他举例说,原来只能榨成油,一瓶卖200元;现在一斤油能做6瓶精油、一瓶精油又能做6瓶洗发露,而精油一瓶的售价是168元、洗发露的售价133元,“你算算这里面能产生多少新的效益。而且,我们原来直接处理掉的橄榄枝、橄榄叶现在也‘变废为宝’,被制成文创产品、面条等,油橄榄真的全身都是宝。”
据悉,十堰市郧阳区结合库区山地荒漠化治理,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新建油橄榄育苗基地500亩,种植基地5000亩,老基地改造4000亩,既减少了山地水土流失,改善了库区生态环境,又带动橄榄油产业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已经成为当地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2023年,郧阳区油橄榄产值达到4800万元,带动周边镇村近2000户林农户均增收14000余元。
在湖北凸凹模具公司,提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的名字无人不知。这家从事汽车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民营企业,之前只能为主机厂配套生产一些基础模具。通过“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对接上钟志华及团队。这之后,就像“开了外挂”,接连攻克技术难题,取得了“复合模具及冲压件研发”等专利36项,全面实现向新能源、轻量化转型。企业产值从2015年的不足千万增长到上亿元。现在与钟志华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新能源大轿车轴骨架项目,预计可新增产值100亿元、税收10亿元以上。可以说,一名北京院士盘活了一个湖北企业。
十年间培训各类人才万余人次
据北京市发改委介绍,十年间,北京与水源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人员交流交往等活动,省市级层面干部双向挂职506人次,16市区县又积极开展结对区县间科级干部挂职交流活动,累计1000多人次。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班,培训生态环保、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干部人才1万余人次。
组织开展9届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5届北京院士专家南阳行活动,共有院士100多人次、专家300多人次先后到十堰、南阳,深入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类难题,达成项目合作协议200多项,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水源区转化,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44个,指导开发新产品,授权部分专利技术。通过北京智慧“造血式”协作,提升了水源区发展内生动力。
文/本报记者 解丽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