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媳妇巧念“致富经”
东南网12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皮肤黝黑,说着一口流利的周宁方言——初见陈小菊,她正在合作社基地里忙着指挥村民打包新鲜蔬菜,完全想象不到她是一位来自江西的“外来媳妇”。
30多年前,陈小菊从江西远嫁到周宁县李墩镇,成立菊美专业合作社,通过花菜、辣椒、茄子、丝瓜等作物轮作种植的方式,大胆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就此扎根在山野的肥沃创业土壤中,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火车头”。
“创”出一片天地
菊美专业合作社基地内,陈小菊一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两个小时后,新鲜采摘的茄子就陆续运往外地。
“今年我种了100多亩茄子,从6月底开始采摘,主要销往浙江、南昌、厦门等地。”陈小菊介绍,仅茄子这一品种,一年产值就达100万元。
陈小菊与蔬菜结缘源于20多年前。那时,为了照顾老人孩子,陈小菊回到了丈夫的老家李墩镇黄埔村。“当时婆婆患病,再加上孩子上学需要一大笔开支,我和丈夫一年到头打好几份工,日子仍然过得捉襟见肘。”陈小菊说,生活的压力让她有了创业的想法。
2005年,陈小菊申请了计生户小额贴息贷款,将家里仅有的积蓄和贷款全部投入到3亩复垦的抛荒田中,进行花菜和生姜轮种,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收入比上年打工增加了3000元。首战告捷,尝到了甜头的陈小菊随后成立菊美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花菜、生姜种植规模。
蔬菜面积是扩大了,但如何找销路?陈小菊到处联系,打听行情,白天采摘花菜,晚上就把菜运送到福安等地批发销售,慢慢打开销路。
在种植过程中,陈小菊坚持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我们采用黄板、生物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确保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经过菜地里多年摸爬滚打,陈小菊在蔬菜种植上有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蔬菜基地面积扩大至80亩,年收入也增至50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大户。
但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因征地需要,陈小菊的蔬菜基地被迫搬迁至当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礼门乡。面对情况陌生、资金不足、场地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种种难题,陈小菊从零开始。
她并没有因为这次变动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地块零散,她找村民“串地”;技术落后,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到处取经;效率不高,她贷款购置设备,提高生产力……短短两年,她先后流转土地近300亩,建成温控大棚10亩、冷链冰库2座,铺设135亩灌溉洒水管道和2条1600米的单车运输轨道,带动周边村民60多人就业增收,发展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原来的基地。
带富一批群众
一个人自主创业,20年时间,能带动多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陈小菊交出了优秀答卷。
“今年辣椒、茄子长势喜人,每天有50余名工人采摘、分拣、装车,一天可采摘2万多斤,收入可观。”陈小菊说。
2021年底,趁着礼门乡筹备成立联村党委联农富民的东风,陈小菊以菊美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带动礼门、大碑、贡川、仕本、秋楼5个村成立晨晓菊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依托联合社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菊美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优势,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为各成员村的蔬菜种植提供全过程指导和产销服务,打消了村集体和个体村民不敢种的顾虑,增创村民雇工收入,还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流转土地800多亩。
“现在参与到合作社中来的80多户周边村民,年均能够增收2万余元。”谈到这一点,陈小菊高兴地说,“最明显的就是贡川村和秋楼村,今年的村集体收入都突破了20万元。”
“种菜不仅要埋头保品质,还要抬头看市场,这样才获得更多的效益。”陈小菊说。
她针对蔬菜高矮及生长周期不同,进行合理搭配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结构和市场消费需求,利用时间差、季节差、空间差和品种结构差,及时调整种植茬口,错峰上市、多轮上市,避免同质竞争。
“现在,我们的蔬菜能连续不断地收获,而且避开了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经济效益逐年攀升。”陈小菊自豪地说,农作物产量也从最初一年仅能种植一季十几亩,到现在一年可以种植三季500亩的规模,合作社年产值也成功突破了百万元。
“大联合”帮扶颇具成效,陈小菊并未自满,而是继续壮大联合社规模。2022年,礼门乡成立“欣农富民”联村联社党委,以菊美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对周边17个村进行玉米种植技术指导,带动200余户农户跟进种植,荒废许久的田地出现了耕作的身影。同时,各村联合社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农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带动村集体和群众连片发展蔬菜产业,为村集体增收70万元。
“我们村只有地,没有种植能手,跟着陈小菊干,联村联社又提供组织保障,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礼门乡秋楼村党支部书记陈贵春说。
谈起下一步计划,陈小菊表示,将继续扩大规模,不断探索,通过蔬菜产业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实实在在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