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高质量发展更加精彩的北京答卷
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北京要在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上更进一步,要在充分发挥首都大市场优势上更进一步,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更进一步。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需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和促进机制,也要聚焦“老老人”“小小孩”等问题,不仅要提高交通组织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也要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
《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13—2022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持续提升,由0.656上升为0.914,增长幅度为39.33%,年均增长速度为3.75%,发展指数全国领先。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2022年为0.702,大幅领先其他省市,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也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对北京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解决社会各方面产品和供给“有没有”“足不足”转向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上述蓝皮书从经济、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治理6个维度,构建共7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北京高质量发展实绩,重点也是要评价这个“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具备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资源优势,也负有发挥典型示范“头雁效应”、在全国激发“群雁活力”的责任。从资源优势看,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拥有我国一半以上的院士、一半以上的最好学科、一半以上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还有众多独角兽企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北京拥有“双奥之城”桂冠,不仅是全国首批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还是数十家消费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所在地、数千家首店的落户地。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汇聚了大批文化人才与文化头部企业,“演艺之都”“博物馆之都”名副其实。
从示范引领作用看,北京在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基础上,各项财政支出都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集聚,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携手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北京先后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1.0至6.0,共实施1271项举措,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连续三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保持全国领先。
北京有条件、有责任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也正在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对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而言,无论是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促进投资和消费不断涌现新亮点,无论是打造交通一体、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功能协同的首都都市圈,还是在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上塑造北京品质等,都还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北京要在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上更进一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火力更猛一点,激发信息服务业更多新动能的手段再活一点,科技体制、营商环境、投融资优化再多一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协调性就会更好一点,“内卷式”竞争的风险就会更小一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就会更实一点。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北京要在充分发挥首都大市场优势上更进一步。如何更大力度扩大优质消费供给,培育线上线下消费新模式,如何更好促进文旅融合,点亮更多北京网红新地标,如何更有效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协同共进,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所有这些都还需要细细谋划、稳妥推进。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北京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更进一步。满足群众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集中力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仅需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和促进机制,也要聚焦“老老人”“小小孩”等问题,不仅要提高交通组织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也要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
一心一意谋发展,用情用力保民生。北京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的不懈探索,必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加丰富的变化,也必将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积累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