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五治”!七星关区探索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近年来,七星关区以深入开展“三清五治”为抓手,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为载体,以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为路径,盘活农村闲置低效资源,在距离城区20公里,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多彩、产业基础良好、海拔气候优越、历史文化厚重的碧海街道砂锅寨社区至梨树镇上小河村沿线6个村寨,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山水田园综合体示范点,为革命老区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新路。
实施“三清”摸家底
围绕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农业设施设备、农民旧房旧舍开展全面深入清查,摸清土地资源要素、产业发展基础等,为用好用活2024年七星关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夯实基础。一是清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对荒山、草坡、林场、滩涂等集体资源,村集体闲置的村办公楼、村卫生室、校园校舍、门面等农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清查,项目区有集体资源资产2146.98万元,集体土地35740.15亩,其中农用31183.5亩(耕地8220.3亩、园地3182.4亩、林地19611.75亩、草地21.9亩),建设用地4541.05亩(宅基地2028.85亩、工矿仓储用地28.35亩、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1028.85亩、其他建设用地1455亩),未利用地15.6亩。二是清理农业设施设备。对投入建成的大棚、厂房、灌溉设施、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农贸市场、冷链物流等农业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清查,项目区有大棚2处、5000平方米,水塘(库)13处、98亩,养殖场3处、64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厂1个、300平方米。三是清理农民旧房旧舍。对农户闲置破旧房屋、畜圈、院坝、广场等闲置资源资产,项目区有农户闲置破旧房屋831处、44373平方米,废弃畜禽圈舍251处、5190平方米,闲置院坝885处、23139平方米。
制定“规划”找方向
围绕项目区红色文化、军旅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重要元素,挖掘产业业态、生态气候、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制定发展规划,找准发展方向,为2024年七星关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找准投向。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充分依托白马山林场以及前所河、上小河自然风光,融合上小河的白族文化、烧杠片区的农耕文化、白马山红色文化等重要元素,挖掘产业业态、生态气候、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按照“一河六寨”的建设思路,制定《七星关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山水田园综合体示范点工作方案》。二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编制了《毕节市七星关区“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山水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规划项目41个,涉及资金5.97亿元。三是制定村庄规划。围绕村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等,项目区6个村编制《村庄规划》,为项目顺利落地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深化“改革”出思路
围绕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不明显,村集体经济薄弱;房屋乱搭乱建,闲置农房过多;农民大量外出,种养植比较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为2024年七星关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找路径。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合项目资源,多渠道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释放资源资产价值属性,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公益类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采取七个一批(即引导群众独立自主经营盘活一批、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经营盘活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盘活一批、补齐产业发展链条提升盘活一批、整合资源合作开发利用盘活一批、招强引优社会资本盘活利用一批、统一收集筹备盘活利用一批)盘活路径开展盘活利用。三是探索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优强劳动力回乡创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资源”推盘活
围绕项目区资源禀赋,突出规划引领,以农村综合产权制度为抓手,依托致公党中央、民盟中央、求是杂志社帮扶有利契机,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撬动作用,盘活利用闲置资源。一是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按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安排1560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实施基地采果道、灌溉沟渠、田间便道、仓储冷链等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盘活闲置农民旧房旧舍。按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协同高效发展”的闲置房屋盘活思路,安排540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民宿康养产业项目,撤除破旧房屋圈舍37处、面积1352.59平方米,利用闲置房屋发展餐饮(民宿)6家。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资源发包、物业出租”的发展思路,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采取“以工代赈”的项目实施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安排520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实施的人居环境整治、晾晒场项目,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13万元。
推进“五治”促振兴
围绕项目区当前面临的房屋乱建、土地撂荒、环境破坏、陈规陋习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整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整治农村建筑物乱搭乱建。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健全完善申请、审核、审批、监管机制,严格执行“三证四到场”机制,项目区完成土地报批9宗、设施农业用地备案1宗,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房行为。二是整治土地弃耕撂荒。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对撂荒地进行摸排,逐地逐块摸清底数,建立撂荒地信息台账,坚持分类施策,强化资源整合,项目区因地制宜盘活撂荒土地41亩。三是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乱象。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日常生态环境执法制度,统筹推进乡村“两改两治理”,项目区完成改厕258户、改圈47户,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处置分别达98%、85%。四是整治民居庭院和室内环境脏乱差。坚持把农村“三小园”建设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美丽经济,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项目区建成覆盖421户农户的“三小园”。五是整治不文明行为与陈规陋习。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活动,着力培育良好家风、文明校风、自律行风、法治政风、和谐社风,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12场,设置“积德榜”“光荣榜”“道德榜”等6处。(毕节市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