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关键会议中“过紧日子”消失了,改成了快花钱

要花钱了。

12月23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相比于去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今年出现了不少新的改变和亮点。

我先说一个关键细节,就是过去几年每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都必然提的“过紧日子”,在今年的会议通稿中,突然不见了。

我列一下啊:

2021年: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节俭办一切事业。

2022年: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2023: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

而今年,我翻了财政部网站的会议通稿,“过紧日子”没提。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下。

首先看基调。

去年全国财政会议的表述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释放积极信号;合理安排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带动放大效应。

而今年的表述则是: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从“释放积极”到“更加积极”,从”适当支出”到“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表述的转变更是整体宏观经济大方向的定调,财政发力将会是明年经济的主旗手。财政会加快花钱、加大花钱,让这些钱流向实体市场带动经济的复苏。

其次我们看具体的方向。

去年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到要重点做好8项工作,前四项分别是:现代化产业建设、扩大国内需求、科教兴国战略、改善和保障民生。

第一,三项是跟科技有关,第二、四项则是跟消费有关,看得出来,科技的排名是要更加靠前的。

而今年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到重点做好6项工作,前四项分别是:扩大国内需求、现代化产业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城乡融合发展。

四项里面有三项是跟消费、就业、居民、保障相关,今年的“消费“明显更靠前,有了更高、更重的优先级。

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下定了决心,要转向消费驱动经济的模式,要把国内内需当作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就业、保障、医疗、养老等各方面都增收减负来给经济安装一台新的发动机。

从具体措施上看:

去年针对性最多的领域是“防风险”:

始终将基层 “三保” 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

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强化过紧日子监督。

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

看得出来,去年地方财政的任务是“省钱”“不乱花钱”“优先三保”等。

而今年的会议则提到了财政发力点组合拳:

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

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

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

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转变非常明显,除了第四条仍然是防范化解风险外,其他几条分别代表着中央多花钱、地方多花钱、为消费花钱、为地方输血增加财力,几乎全部都在强调“花钱”,这和去年的“省钱”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背后意味着,在十万亿化债措施落地后,中央要让地方政府尽快动起来,把钱花出去,把钱花得好,要花在消费这样的关键事项上。

关键词还是消费、消费和消费。

今年11月,全国人大“十万亿化债“方案正式官宣并将额度分配给各省份,截至目前,2024年全部的2万亿新额度已经全部发行完毕,各地方政府手中握着大把的资金等待使用。

而这次的全国财政会议,我们可以将其视作财政政策的“发令枪“,一声令下,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开始”大把花钱“,用财政资金支出带动社会资本力量,从而托底经济大盘。

确实该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