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年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

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李博)“我们将继续加大自备井置换,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明年将新增约10万市民喝上‘南水’。”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松波在12月27日举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进京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联合国认定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标准。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水到达团城湖调节池,标志着北京水资源利用开启了新篇章。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106亿立方米,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南水进京后,虽然水资源状况得到缓解,但我们的人均水资源量也仅有150立方米左右,做好节水工作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治本之策。”刘松波说。

10年来,北京水务部门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全市16区全部建成节水型区,重点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创建比例达70%以上。2014年到202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16.35立方米降至9.3立方米,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北京加快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建成输配水管线近200公里、调蓄设施3处,让“南水”与密云水库实现“握手”,不断织密“四通道、两环线、九水源、多级调节”水源保障网,“四通道”为东南西北四条外部水源线路;“两环线”为两条水源输水环线;“九水源”为五处地下水储备水源地和四座地表水库;“多级调节”为利用水库和水厂调节池构建年际与年内、在线与补偿相结合的分级调蓄系统。

北京不断扩大“南水”覆盖范围,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厂,日处理能力近500万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兴、昌平、房山、门头沟等新城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个小区和单位水源置换,推动137个村纳入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城区水厂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67%提高至2024年近80%,超1600万北京市民喝上了“南水”。

北京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与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水系连通,利用输配水、调蓄池、反向调蓄等工程,实现水源、水库、河湖、水厂等水务设施互联互通,搭建起北京水网基本格局。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已连续9年实现回升,累计回升13.39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密云水库蓄水量从10年前不足10亿立方米增加到今年35.8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北京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再生水年利用量达12.77亿立方米,成为北京稳定的“第二水源”,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38.5%提升到88.9%,国考和市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动态消除。全市新增有水河长超500公里,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继恢复生机,五大主干河流连续4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超80处泉眼实现复涌,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中,有水在流泉达880个。

刘松波表示,北京将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输水和供水设施布局,明年将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00公里以上,全市城镇地区管网漏损率降低到8%,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市供水能力和供水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快建设海淀温泉、丰台河西第二等水厂,推进房山丁家洼、大兴国际机场、怀柔地表、顺义地表等水厂前期工作,明年底海淀温泉水厂将基本具备通水条件,未来顺义、怀柔等新城居民也将喝上“南水”。

此外,北京已启动“十五五”时期供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下一个五年北京市初步规划再增加10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新建供水管线1500公里以上,完成近千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网改造。未来新增的水厂也将以配置“南水”为主,让更多市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