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技师学院:抓好“引育留用”凝聚人才合力 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绝活,每个领域都有尖端技术,掌握了绝活和尖端技术就掌握了高技能。高技能不是轻而易举、轻轻松松就能掌握的,需劳动者对技能热爱、投入和执着,更需吃苦耐劳、勤于钻研。”近日,在莱芜技师学院报告厅,学院教师纪广杰正在给全校学生作励志报告,助力学子在技能与升学的双重赛道上绽放绚丽光彩。

纪广杰是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今年他通过高技能人才引进成为了莱芜技师学院的一名实习指导教师。赛道转变,不变的是报国之志与育人初心。当前,他正带领学院焊接专业的学生反复锤炼技术技能,备战明年的第十七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等各项大赛。

“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将有效提升学院相关专业的技能技术水平,对加快培养技能人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莱芜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陶常青说。近年来,莱芜技师学院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抓好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持续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优势“引”,壮大学院人才队伍。把握需求导向,聚焦全市产业发展,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坚持“刚柔并济”,招才与引智相融,靶向引进高素质人才。全职引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纪广杰,齐鲁首席技师李鹏鹏;招聘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学院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柔性引进同济大学于蓬博士团队,成立了“氢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所”这一创新平台,与山东大学共建高效储能及氢能利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基地,协助建成全省“氢进万家”第一个落地子项目加氢母站,形成专利论文100余项,研发产品被省内外十几所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教学研究设备采购。柔性引进许征鹏、蔺红霞、蒋永浩等山东省首席技师6人,建立了“焊接创新平台”“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平台”“新能源汽车电池修复平台”。

二是勤练内功“育”,提升人才能力素养。构建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引进专家人才的技术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子”,实现引进一个专家,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赴北京、江苏、广州等职业教育先进地区培训学习,开阔眼界,提高业务能力。开展“青蓝共建”工程,以老带新培养“双师型”教师。近年来,学院先后培育齐鲁首席技师2人,“山东省技术能手”8人, “济南市技术能手”3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9%。

此外,学院还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省内多所高职院校开展“三二连读”联合培养,积极对接职教高考要求,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定向输送人才,累计培养高素质人才1700余人。与泰钢集团、山东重工等企业开展深层次产教融合,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3500余人。

三是优化服务“留”,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始终聚焦人才所思所忧所盼,着力强服务、暖人心、优环境,打造真心、精心、用心、悉心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职务职称改革,扩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近年来,已选拔任用干部38人,聘任14名教师为正高级职称、35名教师为副高级职称、83名教师为中级职称,160余名教师实现了职称晋档,打通了人才发展的“天花板”。开展“新教师入职宣誓”“荣休仪式”“职工趣味运动会”“青年联谊”“人才交流座谈会”等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心理关怀,大力营造关心关爱的浓厚工作氛围,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提升人才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四是搭建平台“用”,激发人才工作干劲。构筑“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展示“大舞台”,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在重大项目、重点领域、重要岗位上“挑大梁”“担重任”。深化与院校、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近年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全国一等奖3项,省一等奖15项、市一等奖30项。19名教师获得省市课题立项,25名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3名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2名教师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表彰表扬为“全省技工教育优秀教师”。

“今后,我们将持续强化技能人才招引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优化升级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继续为技能人才扎根学院、助力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陶常青说。(通讯员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