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临港区创新实施“方舟模式”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鲁网12月27日讯近年来,临港区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通过国家级化工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宇博博士牵头,联合北京方舟创园科技公司聚力打造“专精特新”方舟创园(临港)新型化工产业园,探索出一条“国企+专业运营团队+高校+基金”全新投融资招商渠道——“方舟模式”,为园区产业裂变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目前,方舟创园已落地项目10个,达成意向项目20余个,全部达产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3.7亿元。

创新运营模式,塑造产业链新优势

定制化建厂“育产业”。由临港国资平台在方舟创园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全面完善车间及配套设施,破解企业建厂缺资金、工业用地紧平衡等矛盾,切实做到“减地降本增效”,落地项目可“拎包入驻”,实现轻资产运作。方舟创园一期入驻的10个项目平均占地仅1600平方米,单个项目投资强度超780万元/亩,亩均税收超40万元。专业化招商“聚产业”。由王宇博博士牵头组建40余人专家团队,从专业招商引资、项目入园遴选、精细管理服务入手,“三位一体”助力“专精特新”产业集聚发展。团队先后参加“国家级”展会招商50余场,收集完善招商库信息3万余条,洽谈项目119个,发起精准招商新攻势。多元化合作“兴产业”。依托国企“背书”,大批优质项目主动寻求合作,资源共享、同创共赢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目前,已有5家科创型企业邀请国企参与合作。通过股权投资、“以租转股”等方式,国企成功探索出“城投”变“产投”发展新路径,极大提升“造血功能”,激发了内生动力。

强化科技赋能,激发人才链新活力

以“高校行”打通“大循环”。开展“走进全国高校”行动,推动校地企一体联动,实现产业、科技、人才协同推进、良性循环。探索打造“政校企”合作新业态,对接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为“专精特新”产业发展添智加力。截至目前,已申报国家及省级重点人才工程12项,引进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化工领域博士10名、硕士8名、青年人才400人。以“校友圈”带动“产学研”。通过在高校设立“校友驿站”、参加校友高峰论坛、组建校企考察团等方式,精准链接校友会、深度追踪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校友,以“校友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自2024年6月首次“校友圈”活动开展以来,已引进博士和硕士各1名,签约落地生物质乙酸、高端橡胶助剂2个项目,其中生物质乙酸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以“新思维”解决“中试难”。建设13万平方米中试基地,构建“小试、中试、产业化”闭环生态圈,为高层次人才集聚提供高能级科创平台,通过平台集中资源攻关的方式,大幅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截至目前,园区内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周期平均缩短45%,能耗降低20%-30%。

夯实要素保障,畅通资金链新渠道

设立专项基金。针对科创类企业投融资经验缺乏、资金紧缺等问题,积极对接市财金集团,拟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并由专业机构作为基金运营管理方,确保优质资本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全力打通“专精特新”项目落地“最初一公里”。争取债券资金。依托方舟创园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申请政府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已申请政府专项债资金3亿元。放大杠杆效应。整合创投机构、产业园区、国资平台优势,创新“产业+基地+资金”的联动招商模式,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发挥资金的乘数作用,加速推动园区内产业生态发展、资金循环利用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筑牢平台支撑,培育创新链新引擎

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随着平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效集聚、同向发力,方舟创园逐步构建起集创新、转化、落地于一体的绿色化工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园区已与国内9所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达10余项,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聚氨酯光学树脂、宸源军工合金新材料等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打造项目孵化中心。以方舟创园为载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需求链的精准匹配,实现“科技创业孵化”从0到1的转变。截至目前,园区内已有20余项科技成果处于国内外行业领先地位。其中,金君素教授团队的生物质制备高端化学品项目,是全球首创技术;复旦大学微球新材料、上海光刻胶团队半导体高端光刻胶项目,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北京化工大学光学材料、生物质能源等2个科研转化项目,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目录》。成立科研创新基地。与北京化工大学、复旦大学签约共建绿色化工“产学研”联合创新基地,对接国家及省级实验室5家,对接院士、教授、博士等高端人才46人,为培育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有力支撑。(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