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兖州区非遗传承“普众化”,让老技艺转化为新生活

1月6日,济宁市兖州区龙桥街道旧关社区妇女干部高金凤很是骄傲和自豪,她接到通知,要带着她的剪纸团队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非遗厅开展“清风迎春廉润万家”廉洁文化拜大年活动。“我的剪纸手艺就是在文明实践中心跟师傅学的,如今也成了剪纸非遗文化传承者。”高金凤说。

近年来,兖州区秉持“非遗即生活”的理念,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之路。通过展示表演、教学培训、搭建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平台等形式,让众多非遗“老技艺”活化传承,变成群众文化新生活不可或缺的选项,非遗文化“两创”之路越走越宽。

前段时间,第十五届兖州人文摄影展开展,为市民们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与文化盛宴。在这场展览中,160幅精心挑选的非遗摄影作品,不仅捕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更深入挖掘了汉服、陶艺、木雕等众多非遗传承人影像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古老技艺在新生活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逢重大节庆现场、文旅景点、庙会集市、商业会展场所等,非遗文化项目现场展示是必备项,通过展示让非遗走出展厅,飞入寻常百姓家。”兖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李丹介绍。

兖州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317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动员兖绣、泥塑、道勤五谷画、剪纸、花棍舞、地方戏等非遗传承人,深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非遗文化项目培训活动,排出时间表,开设培训班,每周至少一次为群众提供免费培训服务,传授技艺。2022年以来,全区在文明实践“蒲公英夜堂”“雏鹰课堂”“非遗文化课堂”累计举办培训活动1560余次,受益群众3.1万人。

兖州区还主动出击,积极搭建“企非”桥梁,企业点单、文化配餐,让非遗文化满足市场所需。“这既解决非遗生存所困,又破解非遗文化产业支撑‘瓶颈’问题,让非遗文化更有生命力,实现普众化。”兖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博表示。

作为“道勤五谷画”非遗传承人,王怀起介绍,今年元旦前夕,兖州某大型民营企业走访客户,一次定制了200幅“道勤五谷画”,目前,20多名手工艺人正加班加点赶制。

除了“风之羽汉服”“兖绣”“道勤五谷画”等非遗项目外,兖州又培育创建了艺术石刻、农家虎饰、岽梁石磨面粉、林氏黄泥古陶、润美生物、兴达酒业等9家区级非遗工坊、6家市级非遗工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成为舌尖美味、或成为指尖技艺、或成为时尚风潮,在展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还通过产业之路,让非遗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让老技艺成为群众新生活的精彩选项。

(通讯员 王洪玮 刘玉珲 徐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