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延伸的经贸梦,中老相连的永恒情
作者:杨鹏
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经贸合作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在这一进程中,中老铁路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三年时光,中老铁路不仅承载着货物的流通,更承载着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共同织就着一条经贸合作的新动脉。
1月3日15时,当一列满载泰国熟冻虾的“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缓缓驶入昆明王家营西站,这不仅标志着中老铁路冰鲜水产品试点运输的正式启动,更是一次公铁联运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这批熟冻虾从泰国启程,经过公路运输至老挝万象,再搭乘中老铁路直达昆明,全程运输时间相较于传统海运和公路运输缩短了约14天。这一模式的创新,不仅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更提升了物流效率,为国际经贸往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通道。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来,沿线货运业务蓬勃发展,物流运输版图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每日2列跨境货物列车,到如今每日18列的繁忙景象,列车牵引吨数也从2000吨增至2500吨。累计运输货物超过5000万吨,跨境货物达1158万吨,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中老铁路对区域贸易的巨大贡献。依托中老铁路,铁路部门创新打造跨境货物运输产品,推出多条国际货运班列,探索“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新模式,使得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拓展至3000余种。中老铁路以其强大的运输能力和丰富的运输品类,为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多元化发展。
为深入挖掘中老铁路运输潜力,铁路部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改革。入境货物提前申报、“铁路快通”等创新模式的应用,多式联运“一单制”和铁路运单融资改革的推进,成功吸引了众多客户落户。在智能科技的引领下,中老铁路将5G、北斗、AI等高科技元素完美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装卸作业效率。同时,中老两国铁路、海关、边检部门的紧密合作,完成了口岸的扩能改造和智慧化建设,使得通关时间大幅压缩,通关效能显著提升。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中老铁路的运输能力,更为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审:叶力
二审:陈鹏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