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情感,更接地气的“西湖表达”,《走近西湖》写了什么样的西湖
潮新闻讯 西湖誉满天下。
2011年6月24日,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这方诗意山水声名远扬。
西湖何以独特?
9月23日下午,《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会在西湖博物馆举行。
《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现场 章然摄
文章作者都与西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多年来对西湖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有常年工作学习生活在西湖的研究者,还有关心热爱西湖的杭州市民等。
书中收录了80余篇与西湖文化相关的文章,涉及西湖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如西湖美学、园林植物及花卉、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综合保护工程等。
《走近西湖》论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湖学研究会对杭州西湖的解读。
而我们,比如像记者这样一个在西湖边工作生活了10多年的普通人,又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西湖?
普通人参与创作
这本书中的西湖更有情感力更接地气
《走近西湖》不同于西湖学研究会此前出版的书籍。
全书86篇,30多篇是受邀的专家学者撰写,其余篇目的作者,有的是在西湖景区工作多年的从业人员,有的是爱西湖的市民,“去年开始了海量的征文工作,纷至沓来的文章也给了我们看西湖的另一个视角。”《走近西湖》执行主编杨小茹表示,这本书是一个更有情感,更接地气的“西湖表达”。
2001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从水质治理、拆违打通环湖景区、整治修复环境到保护修复文物,连续干了十多年,投入一百多亿,现如今如明珠般闪耀的西湖已成为杭州乃至浙江人的骄傲。
“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西湖。”杨小茹说,研究西湖多年,她们不再局限于西湖的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价值,而期望看到西湖对于市民的情感寄托,“为什么喜欢西湖,西湖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动,我们想更多挖掘这方面的内容。”
《走近西湖》论文集发布现场 章然摄
一半天成一半人力
成就西湖山水美学
仅用作学术交流的《走近西湖》都讲了什么?
《走近西湖》论文集中,还原了西湖风光成长脉络。
走在西湖景区,总能被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西湖惊艳,它的每一面似乎都有独到的美,宝石山上的日出光芒万丈震人心魄,集贤亭旁的日落静谧温柔令人心醉。晴西湖、雨西湖、雪西湖,山水美学的万千变化,在西湖的一草一木,在西湖的晨曦日暮,在瞬间,更在日常。
可以说,西湖自然风光之美是公认的。
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杭州市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在《走近西湖》里提到,山水的组合可以有多种形式,但西湖三面环山、中间是水的格局是很少的。
“山与水的衔接很好,湖的尽头是山,山的脚下是湖,中间没有空旷的大片平原或街市村落,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山体在排列组合上也特别有序,环湖一带的孤山、宝石山、夕照山最矮,高度在100米以下。中层的灵 峰、玉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南屏山、九曜山至吴山一带,高度在100—300米, 最外层的老和山、北高峰、天竺山、棋盘山、五云山、月轮山最高,一般在300—400米。 这种近低远高、重重叠叠的天际轮廓线,进深感特别强。”
西湖山区集多种地质构造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摩崖造像、佛道寺院、溶洞石景、村落民居、溪流泉涧、茶园森林等各种景观,符合中国人的游览方式和兴趣,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
西湖的自然风光,不仅仅是得天独厚,更凝聚着古往今来大家的智慧。这一点,《走近西湖》中也提到了。
西湖的水是由南北诸高峰川流汇集,溪水所带下的泥土流入湖中之后,湖西面靠山一带淤积得快,形成冲积土。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杨小茹在《走近西湖》中提到,有史料记载,历代西湖经历了近23次较大规模的保护与治理。
“历经千年浚治,西湖被分割成外湖、小南湖、西里湖、岳湖、北里湖五个大小不一的湖面,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大尺度观赏景观。苏堤所处恰好符合西湖最佳视觉的‘黄金分割比’位置,给人十分舒适的景观美感。湖中三岛还象征了中国秦汉以降‘一池三山’ 的神话仙境形象。”杨小茹说。
“西湖是‘人和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是人和自然良性互动的产物。”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陈文锦这样评价。
“风华绝”“边城月”“家春秋”
什么让人觉得“人间始觉重西湖”
如果你对西湖的理解,仅限于观花赏鱼无双美景,未免过于浅显。《走近西湖》除了彰显西湖自然风光四季不同,更挖掘了西湖的历史人文价值。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原副局长,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副会长卓军在《走近西湖》中提到,西湖不是纯文物遗址类遗产,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着的活态遗产,离城市很近,又能保持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城湖合璧的格局,成为中国山水美学的典范。
西湖湖山之间,留存至今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有145处之多。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摩崖题刻……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西湖不同于其他湖泊的地方。
“岳飞、于谦、张苍水、秋瑾这样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物,白居易、苏东坡的西湖诗词创作,林和靖的隐逸生活, 文澜阁的藏书文化,西泠印社的篆刻书画艺术。”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陈文锦称这些文化都在各自的领域占据着特别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中,西湖边的百年建筑中,单新新饭店一处已是文化名人云集。
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在《走近西湖》中写道:“电梯升至三楼,301室牌匾书‘风华绝’三字,与之相对应的代表人物,是风华绝代的陈寅恪……302室别称‘边城月’。沈从文应朋友之邀,赴杭州游览净慈寺、烟霞洞、虎跑...... 305室别称‘四月天’……林徽因、徐志摩陪同印泰戈尔游览西湖,生于杭州人的林徽因担任英语翻译与泰戈尔结下忘年交,三人在西子湖畔合影与互动。307室别称‘家春秋’。1981年4月1日,著名作家巴金来杭州,下榻杭州新新饭店, 写下了《随想录》之《现代文学资料馆》……”
仲向平感叹,杭州正是有诸多像新新饭店那样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才“人间始觉重西湖”。
如何才能看到这本书?记者了解到,为让《走近西湖》能更快地走进公众,更大程度惠及百姓,该论文集作为纯公益性书籍进行交流,广大观众暂可扫二维码关注“走近西湖”公众号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