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获得者苏定强
“巡天慧眼”为国铸
鹤发创新丹心坚
——专访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获得者苏定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
“论创新思维、技术,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在昨天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定强获全省唯一一项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很荣幸,也很高兴。但要说我最高兴的,往往还是在一个很难的东西终于做成了的时候。”
这位我国天文光学的先驱和领军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耕望远镜和天文光学研究。他的重要创新,使我国天文光学达到了国际最高水平的层次;他参与打造的天文望远镜,见证并推动了我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发展。在苏定强等专家的努力下,南京成为国内天文光学水平最高的基地和国际上三个主动光学中心之一。
首创成果,造就一座里程碑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借助天文望远镜,我国的天文学家将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和璀璨的星河,并留下数据记录。这些宝贵资料,对人类的宇宙探索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早在20世纪,国家就认识到了天文学的重要性,安排科学家进行研究。但因技术起步较晚,当时根本没有研发出相应的器械。
“当时我们的天文望远镜都要进口,但望远镜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多。大家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拿这个钱自己造?”苏定强至今还记得,但很多外国天文学家对此并不看好,说“你们造不出来的”。
苏定强非常不服气:“我们不光能造出来,还要有创新、有突破。”
说到做到。1989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两米级光学望远镜——2.16米天文望远镜建成,采用的就是苏定强首创的加中继镜形成共用副镜的望远镜光学系统。
这台天文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曾是国内最大、也是远东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其聚光力极强,可以观测到极暗的星体。投用至今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预判前沿,开辟新方向奠定产业基础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袁祥岩长期和苏定强共事。在她看来,苏定强思维非常活跃,常能想到他人想不到之处。
早在1986年,苏定强就突破常规地提出主动变形镜光学系统,开创了主动光学的新方向、新类型,这种主动光学技术,在我国天文、国防和空间领域已得到应用,对江苏光学工程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苏定强又在1994年提出采用反射施密特系统和主动变形镜,独创了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郭守敬望远镜),解决了国际上长期大视场望远镜口径做不大的难题,让“巡天慧眼”既看得“深”,又看得“广”。
记者了解到,郭守敬望远镜自2009年建成至今已取得大量国际瞩目的天文成果,使我国至今连续10多年引领国际天文学大规模光谱巡天。
值得一提的是,苏定强还领导研制成中国第一个李奥双折射滤光器,掌握了国外不公布的技术方法。
此后,经过其他专家的努力,以双折射滤光器为核心的太阳观测仪器,我们全部自己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研制双折射滤光器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之一。30多年来,这类精密仪器由南京研制出口至多个发达国家。
创新到老,“要有下棋不服输精神”
“苏老有时候也会说自己年纪大了,但他还是奔波在科研一线,也非常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能敏锐洞悉未来发展趋势。”今年88岁的苏定强这份绵延一生的认真、勤奋,对科研的极致追求,袁祥岩看在眼里。
苏定强说,他的动力源除了此前提到的不服气、想要振兴我国天文仪器事业之外,还出于个人对天文学的强烈兴趣。
早在中学时期,苏定强就是个天文爱好者。1955年,他进入南大天文系就读,走上了专业天文之路。1962年,他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那时候叫南京天文仪器厂。”
苏定强颇有感触地说,“要像下棋一样,要有不服输的想法,才能找到办法赢。”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苏定强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十余项,其中多次排名第一;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