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接诊6例!天冷高发!福州医生紧急提醒
秋冬季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
记者获悉,随着气温骤减
特别是早晚温差拉大
近期急性心梗患者明显增多
福州市第二总医院
一周接诊了6例急性心梗患者
“秋冬换季,气温下降,高危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等人群容易引起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市第二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马国斌提醒,当身体出现不适,胸痛、胸部憋闷或者觉得走路乏力、左肩膀痛,甚至牙痛,都可能是心梗的征兆,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切不可麻痹大意。
为何秋冬季心梗高发?
马国斌分析,进入秋季后,气温开始下降,早晚温差变大。在冷空气的刺激下,交感神经过于兴奋,身体内的儿茶酚胺过度分泌,可刺激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增加耗氧量。在这种情况下,心肌很容易缺血、缺氧。另外,低温还可能刺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心梗发病率明显增加。此外,进入秋季,许多人在饮食上更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导致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不少人情绪也会变得焦虑、急躁,容易促使心梗发病。
如何识别心梗“警报”?
“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就是早识别、早救治。”马国斌主任表示,如果发生疑似心肌梗死症状,应尽快拨打120,争取在症状发作120分钟内赶到医院进行有效救治。
据介绍,急性心梗发生之前,身体可能会发出警报,比如,在心梗发作的数日前出现频繁的心绞痛,从走路时发生心绞痛进展到安静状态下仍然出现心绞痛。另外,心梗发作时往往伴随剧烈胸痛,这种疼痛通常为心前区、胸部中间的压榨疼痛,一般超过20分钟,且休息后不能缓解。
预防心梗要做好以下几点
注意防寒保暖。秋冬季早晚室外较凉,一旦身体受寒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更要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及时增添衣物。
控制血压。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血压也会随之升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的变化,规律服用药物,定期复查,一旦血压发生波动,要及时调整,避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清淡饮食。应坚持清淡饮食,要少吃火锅、麻辣烫等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更不宜盲目进补。平时可以多摄入蔬菜水果,控制好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等水平,还可以预防肥胖,避免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不宜过早晨练。运动之后,血管会发生扩张,但秋冬季早晨温度较低,如果过早锻炼,在冷空气的刺激下可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绞痛。因此,不建议大家过早晨练,可以等太阳出来之后再进行锻炼,也可在下午锻炼。此外,运动量要控制好,每天锻炼30分钟至60分钟,不宜过于剧烈,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此外,寒潮来袭
还要提防其他“降温病”
福建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吴晖提醒:降温天除了警惕心梗之外,还要警惕脑卒中(也称“中风”)。研究显示,冬季卒中发生率高于其他季节。“这是因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悬殊,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管腔更加狭窄,加重缺血缺氧。寒冷刺激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增加脑梗的发作机率。”吴主任提醒,一旦发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眩晕伴呕吐等症状时,必须高度警惕,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冷空气来袭,老人、孩子这些免疫力低的人很容易感冒,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也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体质弱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少出门,出门时可以戴口罩,增添衣物,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以免着凉。
记者 陈丹 通讯员 朱玉 魏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