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一步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接近90%,因此,减少不必要的物流环节和成本支出,将有力增强制造业发展动能,促进转型升级。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五方面重点任务,包括深化物流领域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等,共20条内容、110多个具体政策点。可以看出这是一项旨在通过优化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以促进经济高效运转、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举措。
物流成本作为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其水平近年来总体保持下降态势。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4.4%。也就是说,我们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8元下降到14.4元。
物流成本对于经济运行和产业链稳定性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过高的物流成本不仅拉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抬高了商品的市场价格,压缩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市场的活力。从全球视角看,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往往与其物流成本的高低息息相关。较低的物流成本意味着更短的生产周期、更高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更强的产品定价能力。
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人工成本上升、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率,已经成为摆在制造企业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物流成本,正是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隐形成本”。
此次,《行动方案》在多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创新的思维,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解决高物流成本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亮点在于改革与创新并行。
比如,方案提出要大力提升交通运输设施的互联互通,尤其是在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打破现有的物流瓶颈,还能推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物流流通,减少因地区差异造成的运输时间延误与成本增加。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核心区域,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将大大提升物流网络的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快速的运输服务。
《行动方案》强调,通过推动智慧物流技术的普及,促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智能化调度、无人仓储、实时监控等技术手段将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空驶率和浪费。数字化物流平台也能有效实现信息流和货物流的同步,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进一步降低制造业在物流环节的冗余成本。
随着“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崛起,供应链协同成为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行动方案》鼓励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通过发展共享仓储、仓配一体化等方式,制造企业可以减少单独建设仓储设施的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推动“集约化”运输,即通过集中配送和大宗货物的集装运输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环节中的分散性带来的不必要费用。
《行动方案》还明确提出,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物流企业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绿色物流等领域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求加快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协同合作,降低不同物流企业和行业间的运营壁垒和协调成本。标准化的推进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效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和流程不统一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行动方案》的出台,无疑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通过降低物流成本,不仅能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实施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国的物流体系将更加高效、智能和绿色,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