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博主争相“在联合国开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近,社交平台上的“我在联合国开会”“我在联合国演讲”等帖子很受关注——不是因为当事人表现优异,而是不少当事人被发现造假:利用联合国总部正常的收费参观服务,摆拍所谓的“参会照”“演讲照”。
其实,这已经不是网络摆拍第一次被曝光。之前,也有各种所谓的“名媛”“精英”等,或是在高档场所留下自己的靓照,或是与知名人士亲密互动合影。可惜,他们中很多被发现造假——大部分是利用收费的公开服务摆拍,有的甚至有点“黑色幽默”。
比如,十几位“名媛们”AA制在高档酒店预订一间房间,依次打卡,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各自晒在社交平台;“精英们”付费参加各种论坛、讲座乃至晚宴,换取与知名人士的合影;更有些“名媛”“精英”将公众不太熟悉的图像、视频资料移花接木,使用“换头术”,炮制自己的“高级经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难预料,用低成本打造高级经历会越来越普遍。
面对这一现状,只是批评“名媛”“精英”的造假行为,并未触及实处。更要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热衷摆拍、演绎这些闹剧?答案不只是个人的虚荣心。
细看各种“成功帖”,会发现发布者各有目的:有的“名媛”“精英”在晒经历的同时,也“带货”,或是兜售具体的商品,或是推广某些课程,以提升个人能力、素养等居多,表示选购后也能像他们一样过上成功的生活;还有的发布主体是留学咨询机构、培训机构等,“在联合国演讲”“参加高级论坛”等帖子是他们的办学成果,旨在招揽用户……以上种种可见,有利可图才是“我在联合国开会”等帖子的根本原因。
更进一步调查会发现,发帖者之所以都采用“我在联合国开会”的套路,与平台的推广规则不无关系。粗粗浏览,不同的社交平台上都有类似的“成功帖”“炫富帖”,网友观看点赞量都不少;而且观看者会发现,一旦看过类似主题的帖子,平台就会不断推送更多类似内容的帖子。简而言之,平台的“算法”正在发挥作用。
至此,“我在联合国开会”的利益链已经清晰可见:平台的推荐规则或者说“算法”会赋予这类主题到帖子流量,而发帖者恰恰需要用这些流量推销产品和服务。所以,“炫富”“晒成功”的背后,不仅有博眼球的虚荣心,更有真金白银的利益。
基于此,除了靠网友自发抵制摆拍行为,更必要从平台规则出发、从“算法”出发,治一治“我在联合国开会”等摆拍闹剧。
有平台辩解说,“流量”是天然的,“算法”是公正的。这种言论纯属偷换概念。试问,流量规则是谁制定的?“算法”是谁开发的?
面对为了博眼球、虚荣心的摆拍,以及为了推销的摆拍,平台不采取“算法”审核、屏蔽乃至封号,反而将这类帖子的流行归咎于“算法”,无异于本末倒置。只能说,带有这种观点的平台是在用技术推卸责任。
一个平台的规则和“算法”什么样,体现的是平台以及平台运营者的价值观。一个负责任的平台,在制定规则和“算法”时,一定会考量公共利益、考虑公序良俗,而不是哪些内容博眼球,就用算法把流量分配到哪些内容。
11月底,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对照这份通知,不难发现,包括“我在联合国开会”这样的摆拍帖和它们背后的推送规则、算法,俨然属于整治范围。
眼下,部分社交平台上信息泛滥、质量参差不齐,一一澄清各种造假行为,无异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既不现实,也治标不治本。要想釜底抽薪,唯有从平台价值观出发、从算法向上向善出发,在问题信息的萌芽状态就加以管理,才能避免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算法将问题信息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