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只有醋,没有饺子

很难想象《好东西》是一部出现在2024年电影院里的作品。十年前,当人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综艺节目,还有《小时代》这样的时装MV该不该进电影院时,没人会料到,十年后,长达两个小时的互联网段子终极串烧,也能登上大荧幕,并在豆瓣收获9.1的高分。

文艺作品的类型壁垒就是如此坚实,正如3分钟的段子撑不起20分钟的小品,30分钟的段子同样也撑不起120分钟的电影。1997年《甲方乙方》上映,也得把30分钟的段子塞进几个小品,再把几个小品塞进90分钟电影,才勉强端出一个卖相囫囵个的拼盘。若干年后,经典台词一大把的《武林外传》曾趁热打铁,从情景喜剧转战大荧幕,唯独傲慢地忘记了进行改造,即便依仗着一大票剧粉的加持,依旧扑得一塌糊涂。

过去,电影从业人员对于一部作品的剧本创作通常遵循两种路径,一种是先有故事框架,根据故事的发展来敲定每个具体的情节,设计人物的性格和出场方式,另一种是先有画面,创作者灵光一闪,被一个吸引人眼球的瞬间攫取住了心神,于是便以它为原点,开始发散扩写这个片段的背后故事。因而,遵照前者路径创作出的电影,长于故事脉络的惊心动魄,而遵照后者路径创作出的电影,长于在特定烦人情节上击穿观众的心灵。

不论如何,以上两种创作而生的电影都具备某种连续性,要么是逻辑的顺畅,要么是情感流淌的浑然天成。而信奉“笑就完了”的《好东西》不属于任何一种,杂乱无章的段子切碎了每一分钟的观影体验,隔三差五爆发出的零星哄笑,让人误以为此刻身处的不是电影院而是脱口秀俱乐部。

大多数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目的,是为平淡的生活找寻乐趣,而历年春节档合家欢电影的大杀四方也证明,喜剧确实更容易取得以小博大的傲人战绩。这也许可以解释《好东西》的创作思路:观众想笑,段子能让人笑,那干脆就给观众看段子,聪明适时地递上一把赛博痒痒挠。后现代主义横行的时代,民众对与文化产品的消费,已被抽空为刻板的人设和符号,在此基础上的创作者继续登峰造极,将其浓缩为一个个不超过百字的网络段子。

大叙事已死,小叙事苟活的空间也不复存在,连偷工减料贩卖幻想的人设都没了扎根的土壤,荒诞的一幕照进现实,角色逐渐失去意义,沦落成一个念金句喊口号的机器。

于是,在《好东西》里被前夫拿“用结扎证明我爱你”段子烦得炸毛的女主宋佳,上一秒还是一个多年来东奔西走赚钱养全家,把女儿丢给老公管的职场工作狂,下一秒就成了会做一百多种面食,能从零开始和面做手工刀削面的高水准厨娘;在公共场合大谈特谈月经羞耻的钟楚曦,上一秒还是我妈打压我爸家暴,我的原生家庭糟透了,所以我要毅然决然逃离,下秒就毫无心理负担,死心塌地跟着一个只把自己当消遣的男人;带着新朋友来围观邻居自杀未遂的9岁女孩王茉莉,上一秒撒谎编瞎话被戳穿后,怒斥老妈去国外去纽约不管自己,下一秒又跟贴身照顾自己多年,带自己吃炸鸡的老爸横挑鼻子竖挑眼睛,嫌弃他对自己和母亲的关心是多管闲事。

在这里,每个人都缺乏行为逻辑,做事也缺乏前因后果,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得像被设定好的程序,在某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被击发,将精心筛选评议过的优秀段子说出口。

好笑是好笑了,但《好东西》里所有的严肃议题,都成了一个段子闪亮登场的漫长前摇。

姜文曾在《邪不压正》里借角色之口,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我就是为了这碟醋,才包了一盘饺子”,以强调创作者旺盛的自我表达欲望。只是到了今天,在投机地挠你胳肢窝你就得笑的创作者心中,已经全方位升级成“只有醋,没有饺子”。

故事的完整性不重要,角色的丰富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得讲出那个段子,喊出那个口号。甚至喊出来都不够痛快,还要明晃晃地给你印在主角穿的衣服上。

《好东西》就这样无后顾之忧地飞到了天上,不再具有现实的重量,自然也就缺失了现实意义。尽管它也勉强给出了一两个让人心有戚戚焉的动情片段,如王茉莉听到的美妙声音原来是母亲做家务的声音,但在“给我上价值”的执念里,又被过度拉长,让人在被剪辑炫技惊艳几秒之后,迅速演变为有凑时长嫌疑的无趣。

这种平行蒙太奇的剪辑带来的视觉冲击,还未完全消化,就被另一个冰冷的问题扼住了咽喉:在女主王铁梅单枪匹马追逐职业梦想的那些日子里,她的丈夫也是这样承包了全部家务,也曾制造出过这样美妙的声音。

做同样的事,女主王铁梅是可以被称赞的英雄气概,而她那被自发定位成小丑的前夫,却是被无视甚至贬损的理所当然。性感台灯测试诞生后的几十年中,追求两性平等评论家们一直在发明各种工具,以衡量一部作品里女性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或许,等日后市场上这种对于完全不需要剧情,只需照搬两性段子的电影大行其道之时,应运而生的性感打火机测试也会有其自身的生存之地。

男性的傲慢就在于,为了略去此等麻烦,可以在《飞驰人生2》抹去现实中女性的存在,构建一个单一性别的世界,去成全拒绝长大的“孩童”的梦想;而女性的自卑却源于另外一个极端,即无法依托自己存在以外的存在而存在。幸福是虚的,但幸福感是比出来的,《好东西》懵懂地尝试去构建一个单一性别的世界,来成全王铁梅的职业梦想,但不塞进去几个像小丑一样的男人做背景板,故事就无法展开。

影迷们在电影院外、网络评论区里,翻来覆去地诵读着关于家庭、婚姻和两性的金句,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家庭是崩坏的、婚姻是破碎的、两性是失衡的,唯有月租1万轻松拿捏的老洋房和白天躺平晚上蹦迪的都市生活是确实存在的。影迷对《好东西》轻盈特质的追捧,恰似楚王好细腰的痴迷,只是宫娥为保持体态难免要少进水米,才能练就弱柳扶风的模样,一部影片若只有轻盈值得称道,那它十有八九也得人为剐下来些斤两,才能将身形减去。

为实现最大程度地堆砌身份标签和网络金句,《好东西》潇洒地甩开了与现实能建立的真切链接。王铁梅单身妈妈的自我注解,由此从一种具有讨论价值的现实困境,退化为一种浪漫的臆想。专职做家庭保姆十多年的前夫从她的生活里退却,她不需要经历任何手忙脚乱的适应,也不需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中做出艰难选择,就开始游刃有余地烦恼自己的下一段感情。

因此,王铁梅在影片中发出的那个“谁说单亲妈妈必须遵循社会刻板印象,不能过得精彩”的灵魂拷问,就显得有些无的放矢,毕竟即便是父母双全有退休老人帮着照料的家庭,也未必能像她一样每天按时打卡下班,隔三差五还能在工作中间摸鱼两个小时回家给孩子装架子鼓。这是来自城市中产悠然自得地凝视,它自上而下,远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再逼仄,反而仙气飘飘。

类似的设计在全篇结尾时达到了大高潮,王铁梅抱着女邻居声嘶力竭哭喊着为什么她要这么辛苦,做妈妈和做自己(职场女性)都没有办法做到最好时,女邻居安慰她只要努力过了,也许她们不需要做到最好。然而心灵鸡汤在此处连烘托大结局一起包饺子气氛的基本功能都无法正常发挥,因为纵观全片,轻盈的、自在的、美丽的女主角王铁梅,始终没有去面对过任何一点需要她做出艰难取舍的困难。

只为展示身份而非讲述故事的创作思路,导致作为主角的王铁梅是被强行设定塞进观众的脑细胞里。而且影片始终没有解释王铁梅在人前人后表现出的对自己转战自媒体,不得不放弃新闻理想的挫败感,这是她成为自己这一切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直到影片结束,观众也不知道她的理想在过去缘何破灭,在今天又缘何重拾,无病呻吟的痛感可以媲美知乎上的“人在XXX,刚下飞机”。

影片中段《Her Story》的音乐响起,观众只是在踩着鼓点儿快速切换的镜头中,看见她踩着高跟鞋穿着风衣,走过上海雨夜下熙熙攘攘的街头。被已久描摹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顺畅得足够无缝衔接进电影前放映的轮播贴片,作为巴宝莉等奢侈品的秋季新品宣传广告。

毫无疑问,《好东西》是符号化的、物质的、消费的,它假设自己的观众无法理解和承受现实的迎头痛击,会像人到老年热爱《再婚老伴儿竟是豪门总裁》的短视频消费者一样,被螺旋大理石楼梯,乳色小香风连衣裙等直白的“财富”视觉迷惑。因此,它机智地将自己升级过的小资审美+大银幕制作捆绑销售,精准狙击目标人群。

最直观的体现是,拍摄现实的母女蜗居场景过于丑陋,于是牺牲掉所有真切的可能,赐予主角厨房窗外一树梧桐的天光,就在同一创作者的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中,毫不介意地展示给所有人看,和婚姻破碎后与妈妈同住的李小姐跟追求者和女儿挤在一个不足十平的单间中局促的模样。

放弃对现实世界复现的《好东西》,把自己圈死在了网络两性段子热门段子集合,更具泛性的社会议题轰然倒塌被简化为空洞口号。相比之下,将镜头对准婚姻、家庭和女性个人的《坠落的审判》,采取更为冷静克制的笔触,让女主角的形象走向复杂,同时收获观者的同情和厌恶。

不论是有意和无意,“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困境”的表达,在影片中因此造成了更普世的思考,夫妻双方在厨房互相指责爆发的情节中,揭露出另一个鲜血淋漓的现实:即个体在家庭中的位置,是否能完全功利地参照在社会财富上的创造?这一刻,《坠落的审判》突破了对性别的单纯讨论,上升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功利化的评判标准,是如何摧毁了传统家庭的取向。

而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正是《好东西》里最讳莫如深的禁忌,从配角到主角,五六个人物竟然硬凑都凑不出一个正常的家庭。过去以往,父母双亡(又或者不闻不问)的设定是主角的特权,为的是让其踏上人生冒险而无后顾之忧,可以永不回头地奔向梦境中的永无岛。

而在《好东西》中,糟糕的家庭已然成为所有人的出场标配——工作狂的母亲、控制欲的母亲、不闻不问的母亲、早死的母亲;窝囊的父亲、酗酒的父亲、暴力的父亲、冷漠的父亲。《玩偶之家》的娜拉在出走之后需要尚需直面如何自我生存的难题,而《好东西》里的角色却将自我从原生家庭的出走,当作一干轻描淡写的谈资,观众看不到他们的痛苦,看不到他们的困惑,也看不到他们抗争的努力。

打着让少数人的困境被看到的招牌,却通过将痛苦解构拼接成段子,用异常挤压、占领正常的生活空间的方式来执行。《好东西》似乎找到了一个空旷且持久的赛道:精致的街景,放松的镜头语言,容貌姣好的角色,再配以个人风格浓厚音乐选曲,然后用密集廉价的网络段子轰炸120分钟观众的神经。

上一个形成路径依赖的影片叫《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