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消费者总拿着“放大镜”就餐
□ 幽 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餐饮业中,食品安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期,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连锁餐厅、“网红”餐厅、美食城等餐饮企业开展了一次大规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包括袁记云饺、巴黎贝甜、煲仔皇等多家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均被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此前,“袁记云饺已被立案调查”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位,也再次将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推至风口浪尖。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2024)》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稳中趋好。但在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所抽检的33大类食品中,合格率排在后五位的食品中,餐饮食品赫然在列,合格率为93.04%。根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2023年,消费食品投诉量在所有具体商品投诉中仍高居投诉榜首位,由2022年的78335件增加到2023年的88942件,同比增加13.54%。主要涉及餐饮行业、商场超市及外卖食品类纠纷。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销售已过保质期食品、网络销售低价肉制品的进货渠道不明和无检疫证明、食品中吃出异物、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未将食品进行充分烹饪熟透等。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企业和行业的生死存亡,尤其是在餐饮业,食品供应链上环节诸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失守都会留下巨大隐患,餐饮企业必须牢牢守住食品安全这条底线,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要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往往会触碰到消费者的敏感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是食物中混有异物还是相关检测中大肠杆菌超标,当消费者选择拿起“放大镜”就餐时,他们对餐饮业的信任也在逐渐被消磨。面对当下频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主动拿起“放大镜”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件好事,但光靠消费者的“放大镜”永远也无法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火墙”,甚至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量变引起质变,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如果每一次都拿“放大镜”在餐饮店就餐,其敏感神经触底反弹产生的后果是品牌和行业无法弥补的。
食品安全大于天。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消费者可以选择拿起“放大镜”来审视食品安全问题,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餐饮企业做到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做好“明厨亮灶”来接受社会检验;监管部门要“严”字当头,强化检查和监管力度,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经营与竞争环境,持续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部门或群体,只有多方紧密合作,才能真正让消费者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