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锐见】国产水果穿“洋马甲”,监管不能“缺席”

近日,多地水果市场曝出“改头换面”后的水果价格飙升现象,“如何看待‘洋包装’卖高价”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各界对水果市场诚信经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1月5日《法治日报》)

国产水果穿“洋马甲”现象,并非个例。从阳光玫瑰葡萄到车厘子,从猕猴桃到苹果,不少水果都被贴上了国外的标签。某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进口水果的盲目追捧心理,将国产水果进行包装、贴标,摇身一变成为价格高昂的“进口水果”。这种行为看似只是简单的标签替换,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驱动和道德风险。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往往会根据标签上的信息做出选择,误以为购买的是进口水果,实际上却是国产水果。信息不对称,不仅导致消费者多花冤枉钱,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从市场秩序的角度来看,国产水果穿“洋马甲”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商家通过虚假宣传,获取不正当利益,不仅损害了其他诚信经营的商家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长此以往,将劣币驱逐良币,使得整个水果市场陷入信任危机。

面对这种乱象,监管机构必须有所作为,不能“缺席”。首先,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水果市场的抽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一旦发现商家存在将国产水果伪装成进口水果的行为,应立即责令其停止销售,并依法进行处罚。同时,要完善水果标签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水果标签的内容和要求,确保标签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能够通过标签,清晰地了解水果的产地、品种、生产日期等信息。特别强调的是,商家应该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靠品质和服务赢得市场,而不是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了环境对水果品质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进口水果,就一定优于国产水果。事实上,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水果在品质和口感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国产水果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品质优良,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见,消费者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作者汪昌莲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