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视角新表达,助力网络纪录片“破圈”
考古纪录片《金陵念》第二季即将启动,业界专家齐聚探讨——
新理念新视角新表达,助力网络纪录片“破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
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国内首档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季播考古纪录片《金陵念》第一季《长干古城》日前正式收官,全网阅读量超过8000万,很多观众在期待第二季的到来。网络纪录片如何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金陵念》第二季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1月9日下午,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
《金陵念》第一季《长干古城》自10月25日正式上线以来,反响热烈。纪录片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紫金山新闻客户端、南报网、龙虎网等新媒体平台播出,并通过紫金山视频传播矩阵在全网推送,被央视频首页、人民日报客户端频道首页、央视新闻客户端频道首页频频选用,入选江苏记协《融媒精品秀》栏目,众多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多次转载,全网阅读量已超过8000万。
西街遗址发现“长干古城”,将南京建城史前推至3100年前,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纪录片主创团队用一年时间先后多次深入南京西街遗址考古现场,积累丰厚的视频素材。除了南京,主创团队还前往北京、郑州等地,走访了考古、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多位专家学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策划、拍摄。
新理念、新视角、新表达,《金陵念》运用AIGC技术,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赋予考古纪录片全新的视觉体验和生命力,生动讲述“何以南京”的形成和南京文脉演进的故事。“我叫小梅……我会说现在年轻人的‘网言网语’……”《金陵念·长干古城》创新性地以李白《长干行》里青梅竹马这一典故的“小梅”形象串联,节目特邀南京市越剧团18岁新生代青年演员殷春蕾为真人原型,打造了AIGC数字人“小梅”,带观众开启一场非凡的跨时空文化传承与交流之旅。
研讨会上,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孝清为纪录片点赞:“《金陵念》做到了3个好:选题好、时机好、效果好。”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马涛说:“《金陵念》以新颖的方式传播了考古知识,展现了考古人的工作状态,非但如此,就连我们单位参与拍摄的同志,也越来越善于说考古故事了。”
江苏省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广电纪录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海滨表示,《金陵念》有创新、有创意,传播效果也非常好,“一年的跟踪拍摄让《金陵念》真实再现了许多考古场景,‘小梅’的出现则让《金陵念》多了一个叙事载体。创新的叙事手段,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金陵念》第二季计划以东吴为摄制主题,对这一主题专家们表示认同。东吴是南京作为古都的开始,时至今日,南京仍保留不少三国时期的遗迹。2024年三国名臣张昭墓的发现更是让人们对东吴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东吴是构成三国鼎立的三足之一,然而,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东吴的历史及其影响长期被忽视,南京本地人对此也知之甚少。对于如何做好新一季《金陵念》,与会嘉宾也给出了许多建议。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处长谢友倩表示,《金陵念》第二季要进一步凸显网络特性,让观众有代入感、互动感,要在文案写作、节奏把握上继续下功夫。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说:“第一季AIGC数字人是‘小梅’,第二季的主角AIGC数字人是谁?可以面向网友做个调研。孙尚香?周瑜?小乔?网友更愿意看到谁能穿越回来,带领大家去看看东吴的南京城。”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江苏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科联盟副主席刘永昶建议,在第二季的创作中,可以进一步打开格局,“以物及人,以文代事、以城到国。”
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院长、教授陈捷表示,期待《金陵念》第二季继续“破圈”,“可以继续加强故事性的叙述,说好东吴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将故事与现存的遗迹、文物更好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