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产考公5年,我上不了岸,回不了头
考公上岸,已成为当代许多年轻人的终极目标。
2025年国考招录近4万人,报名人数高达319万。尽管国考连续7年扩招,报名人数仍屡创新高,“考公热”持续升温。相比之下,考研热度却在持续下降,2025年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50万。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早日拥有体制内的“铁饭碗”,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在35岁之前“上岸”。为了“上岸”,有人花费数十万元报名考公培训班,有人脱产数年埋头备考,甚至不少人开始全国巡考。
每个人都在执着“上岸”,可到底何处是“岸”?
今年27岁的小王,大四时第一次踏入考研的考场,从那一刻起,他拉开了一场漫长且看不到终点的考试战役。
大学毕业后的5年里,他被困在家乡小城的房间里,脱产考公考编。
6年,18场考试,这是他22岁到27岁的全部人生履历。
以下是小王的自述。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家里人对此充满期待,觉得学这个专业将来可以当老师,教师岗位不仅能考的比较多,还相对稳定。当时,家里就已经合计着让我考公职单位了。
我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他们看来,“吃国家饭”是一份不错的保障,退休后还能领工资,生活更有依靠。
我上的是一所二本院校。大学时,我对自己的学历一直有些不甘心,考研的念头一直很强烈。2018年12月,我读大四,第一次考研,但因分数差了一点,没能考上。
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计划着找一份工作。临近毕业时,我在云南昆明找到一份托管班的工作,辅导孩子写作业。那份工作氛围压抑,工资只有3000元,还不交社保,单休。老板斤斤计较,每天开两次会,内容无关紧要。
这份工作仅仅持续了一个月,我便辞职另谋出路。然而,在求职过程中,许多岗位要求高、工资低,连双休都没有,还强调“抗压能力强”“吃苦耐劳”。
最终,我决定回家脱产考公考编,希望将来能进入体制内,拥有稳定的工资待遇和保障,不求大富大贵,安安稳稳便是我的诉求。
小王的准考证
2019年6月,从学校毕业后,我回到老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参加了一次中央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但未能通过。
之后,我开始准备第二次考研,当时还是想再提升一下学历。其实,考研也是为考编做打算,如果考上研,考公考编的岗位选择会更多,毕业后可以走人才引进,不用笔试,直接面试,上岸几率更大。
我家在云南省的一个乡镇,这里没有图书馆,也没有自习室。
我只能在家里备考,家里房子是上下两层自建房,下层是活动区域,上层基本没人用。我就把它改造成了学习区,摆上桌子和学习用品。
状态好的时候,我一天能学9个小时;状态差时,只有3、4个小时。我有时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专注力不够,或者脑子不够灵光。
其实我小学和初中的成绩还不错,尤其是初中时,因此考进了一所本地的重点高中。高一时,我还拿过班级第一名。
但在重点高中时,身边的同学都特别优秀,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我经常熬夜复习,对学习这件事渐渐感到心力不足。到了高三,压力越来越大,我的成绩下滑严重,最终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
小王的备考房间
2019年12月份,我第二次考研再次失败。我报考的是云南的一所师范大学,这次成绩甚至不如第一次的考研成绩好。
这次失败后,我放弃了考研的想法。当时我意识到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决定抓紧时间全力考公考编。
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前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可报的岗位非常多。但近几年,这个专业扩招了很多人,竞争越来越激烈,早已不再吃香。
公考的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相关,比如申论。我们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相对强,分数也普遍较高。
当我决定开始考公考编后,只要有符合条件的的岗位,我都会去试试,云南省的公务员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教师编考试等等。除了云南省,我也报考周边省份岗位,比如广西南宁。
为了增加上岸几率,我在报考岗位时,会选择限制性别和专业的岗位,这样竞争相对小一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男生不多,我大学时班级里有50人,其中男生仅10人。我是男生,所以我在报考时,通常选择仅限男性报考的岗位。即便如此,竞争依然激烈,岗位的报录比还是能达到80:1。
云南这边几乎没有大厂,小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所以许多人都拼尽全力报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每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都非常庞大,甚至和山东省不相上下。此外,我们这边的考试分数线也很高。
小王的社交平台下,网友们讲述考公历程
2020年,我报考了云南省法院系统的一个书记员岗位,进入了面试。
得知入围后,我开始在网上查找这个岗位的相关信息,包括工作职责和待遇。看到网友的分享后,我对这个岗位的印象不太乐观:工资偏低,工作繁重,感觉并不适合我。
参加这个面试还需要准备户籍证明等一系列材料,程序显得颇为复杂。而且,这个岗位是聘用制,并不属于正式编制。
权衡之下,我最终选择了放弃面试。这成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非常后悔的决定。为什么要轻信网上的说法,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才知道岗位究竟适不适合自己。
从2018年12月第一次考研到2024年12月,我经历了18场考试,其中4次进入面试。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被一点点消磨掉了。
毕业后,我几乎一直待在家里那个小空间备考。没有旅游,没有娱乐,唯一的消遣就是种些花草,比如草莓和月季花,到现在它们还在开。只有去外地考试时,有机会顺便逛一逛,但也不能算真正的放松。
这五年里,我从未期待过去哪玩,去哪旅游,或者做什么别的事情,满脑子想的只是:我什么时候能考上?
2021年7月份,我报考了南宁的一个教师辅助岗,并进入面试,这是我离“上岸”最近的一次。
那个岗位招2个人,我排第4名。这种感觉就像煮熟的鸭子飞了——明明好像可以成功,但最后却一无所获。
从那之后,我整个人好像变了一个样。以前我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可爱的事物,喜欢手工,喜欢发朋友圈。
那次考试失败后,我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不联系朋友,不出门,也不跟父母交流。实际上,我在老家也没有什么朋友,他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
我每天阴沉着脸,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昼夜颠倒,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那段时间,也不学习了,有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我的胸口开始闷得厉害,持续了好几个月,我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但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大毛病。
到后期,我越学能量越低,学什么都很慢,总是感觉学不进去。每次考完试后,我总会感到一阵凉意袭上心头。
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好好复习?为什么又浪费了一次机会?”
小王的朋友圈
家里人对我的态度也逐渐转变。刚开始在家备考,父母还算支持,时间久了,就开始对我产生不满和嫌弃。他们常说:“怎么还没考上?赶紧出去找工作吧。”
最让我难受的是,他们会拿我和别人比较:“看看人家谁谁谁都考上了,你是不是有问题啊?”
最初,我还会和他们争吵,告诉他们,总有一天我会考上的。
随着在家的时间越久,我和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们让我帮忙干点活,或者叫我做饭,我都会拒绝,甚至懒得搭理。这种状态下,矛盾愈演愈烈。
那时候,我就是什么都不想做,整个人提不起精神,疲惫到极点。
亲戚偶尔来家里吃饭,我不打招呼,一句话也不说。于是,他们指责我没礼貌,背后议论说我整天愁眉苦脸,对谁都冷冰冰的。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状态已经差到了极点。我甚至觉得,自己已经陷入了抑郁。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意识到我可能正面临心理上的困境。没有人能够开导我,也没有人给我指引方向。
我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横冲瞎撞,浑浑噩噩蹉跎了很多岁月。
小王拍的照片
从 2021 年下半年到 2023 年上半年,我的人生完全停滞了。
人还是需要工作的。
我现在变成了一个工作狂,特别喜欢为那些群众解答问题。在跟他们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我的能量回来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升很多。
4月份至今,我已经工作了半年多。只要脚踏实地、认真做事,一切都慢慢向好的方向发展。
与脱产备考时相比,我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这期间,我考了教师资格证,笔试通过了,面试成绩要等到2025年1月公布。
工作后,我和父母的关系缓和了不少。首先,我不再需要向家里要钱了。其次,我可以用自己的收入随心所欲地买东西,无论是为了提升自己还是单纯的消费,终于能靠自己养活自己了。
目前为止,这份工作我觉得挺好的。上午 8 点上班,中午 11 点下班,下午 2 点30上班, 5点30下班。周末双休,偶尔值班,节假日正常放。
工资是低了一点,大概两三千块钱,但没有房租和伙食费的压力,离家也近。
小王做的手工
回想这几年的考公经历,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我不再有自命不凡的幻想。以前看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总会想:“他能做,为什么我不能?”
我以为自己会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现实是,我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连续五年考公考编依然没有成功。
至于“考公热”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到清朝末年废止,再到新中国后的考公、考编。千百年来,人们对入仕的执念从未改变。
范进中举后,人疯掉了。我怀疑,我如果当时考上了,会不会也像范进那样疯掉?因为太过于兴奋而情绪失控。
我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适合考公,但我清楚,只有不断考试,我才有希望。
我还是会继续考公的,编制工作始终要比在普通公司好得多。比如现在,我虽然是编外,但已经比之前在托管班工作时的日子好太多了。
这些年备考让我积累了不少知识,如果现在停下脚步,过去的努力都会被荒废。相比之前,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现在这份工作相对轻松,领导很支持大家备考,批假也很方便。
回头看过去5年的备考时光,仿佛恍如隔世。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我理解了这种感受。
在网络上,人们见惯了成功的故事,可能会对现实中的失败者报以好奇的态度。像我这样长时间备考的人,或许也成了某种“异类”,令人好奇。
但是,这个世界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也有暗淡无光的一角。
注:图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