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俗年味与节日文化教育齐升温

周慧虹

岁聿云暮年味浓,过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上月初,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农历蛇年春节,将是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与过年相伴随的年俗,向来是中国人最讲究、最斑斓的文化习俗。从美食到祝辞,从礼仪到民艺,年俗中寄托了亲友团聚的美好期盼,寄予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向往。年俗的背后,涌动的是家的向心力、节日的向心力和文化的向心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说,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过年,过的不仅是普天同庆,不仅是“家和万事兴”,还需借此不断延续文化血脉,凝聚起全社会和谐、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尤其在这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我们更该因势利导,做好节日文化教育,让年味与节日文化教育齐升温。

让年味与节日文化教育齐升温,能够使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些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珍惜,多一些思考。这不只是有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也能更深切地感悟年俗的文化气息,提升过节质量。相关部门应与社会大众双向奔赴,适时开展节日文化教育,增加年俗年味的成色分量。

增强节日文化教育实效,需要做到知行合一。近期随着年味升温,一批讲述传统节庆年俗的图书热度走高,从民间年画故事集《年画传奇》,到《中国节:一年好景君须记》《不尽长江滚滚流: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等著作,无不带领读者感受传统农耕文明中年俗艺术的魅力。

与此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开发推出与年俗相关的经典研读智能化应用服务,以文字美、韵律美加深受众认知理解。类似的读物出版、服务探索还可更广泛、深入一些,作为社会大众,则不妨利用年节之机多读、多听、多看,彼此协同配合,使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深入人心。

年节之类的文化既要“知”,更须“行”。对此,社会相关方面适时实践创新,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等活动,呈现昔日宫廷节日景象,让沉淀于历史的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

再如,一些地方的文博部门通过直播讲解、虚拟展览、在线互动等形式,让沉睡在库房或展柜中与年节相关的文物“活”起来。凡此种种,只要大众乐于参与,就能够沉浸其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如果说,此类参与是表象化的“行”,那么更关键的,人们能将高质量过节的追求自觉见诸行动、融入日常,为个人不断成长进步助力赋能。

经典浸润,以文化人,节日文化教育的功效是深沉而恒久的。只要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社团组织等多方位联结,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与传统节日如影随形的文化传统就能历久弥新,就能帮助我们看得更远,也能更好地回答“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责任编辑:梁燕(E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