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省政协委员郭线庐:在全省博物馆中加快制定儿童展示空间相关设置规定

博物馆作为独特的知识资源和文化平台,在文化传承、知识教育层面具有重要的传播作用,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两会,省政协委员、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郭线庐提交了关于在全省博物馆中加快制定儿童展示空间相关设置规定的提案。

“为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提供学习、交流、分享和互动的场景,是博物馆的核心任务。”郭线庐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面向儿童群体(5-14岁)提供教育服务和文化产品,吸引以家庭、学校为单位的儿童群体进入博物馆,进行第二课堂知识的熏陶和学习,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他们勇于面对未来挑战。“因此,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围绕儿童观众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制定和出台公共博物馆内儿童展示空间相关设置规定意义重大。”

郭线庐介绍,目前我省博物馆面向观众的普遍活动模式,主要集中于文物陈列与展览展示。在博物馆展厅环境营造、展示形式与手段、体验方式等基本要素上对儿童观众普遍缺乏应有的关照。展览的图像与文字编排、展品陈列的尺度、展示信息的解读主要还是以成人视角特性进行设置,这种现状降低了儿童的参与感,忽视了儿童生理特征,在展项、展品和图像设置的逻辑顺序、信息容量及图像的辨识度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对儿童群体充分的知识引导与感染力。

陕西是文物资源大省、博物馆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和文物优势,从2013年底至今,陕西省博物馆数量由221家稳步增长到360家,年均参观人数从3300余万人次增长到7200余万人次。“在我省博物馆总参观人数中,青少年儿童群体占比达到25%以上,这一庞大的儿童观众群体也反映出特有的知识供需矛盾。”郭线庐说。

对此,他建议,应在全省博物馆中加快制定推广展览展陈中儿童展示空间相关设置的规定,特别是出台关于在博物馆展陈内容的引导、图形与图像、文字应用、可视尺度、色彩及灯光等方面针对儿童观众的具体要求,以满足儿童群体的客观需求。

“推动这一举措的实施,将有利于把展示场馆转变为学习课堂,把文物展品变为学习教材,达到拓展教育项目、知识共享和成果传播的目的。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儿童观众的潜能开发,助力儿童群体健康成长。”郭线庐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白仲夏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